黄金广告位招租:13727944447

潮汕俗语小集(1)

作者:Admin  打印本页   更新时间:2009-6-5 10:51:04  返回首页

惯用语

无脚蟹(孤立无援弱者)一肚火(一肚子气)大细目(偏心眼)
大细胆(胆子小)半桶屎(半桶水指知识浅薄)半路债(喻事情只办至一半而停辍)
老在行(很内行)有和算(划得来)

成语

枭过鲎母(枭情绝义)俏过王莽(蛮不讲理)心不在马(心不在焉)群百众(成千上万)三人四姓(人心不齐)土直硬性(刚直不阿)大声百喉(嗓门大)大头好脸(好出风头极爱面子)小微末节(小节,鸡毛蒜皮事儿)天光大昼(天已大亮)四二情(泛指戚)亡魂丧胆(魂飞魄散)

谚语

假力洗茶渣(指不该干的事情去干了,结果是吃力不讨好)乌燕配青脚(形容夫妻一高大一矮小,经常用)脚皮欠路债(做事情总是没考虑清楚,总比别多走一趟)老实终须在(老实人终有好结果)平安当大赚(人有疾病,医病养病要花去很多钱,再加上不能做工,损失颇大)大人弯,奴囝直(指大人话讲究守口,小孩子天真无邪,想什么就什么)未学行,先学飞(讽刺学知识没有先打好基础,想一步登天者)三斗油麻倒无粒落耳(指把人的话当耳边风,听不进去)父母斗咬,奴囝相捞(指父母如常吵嘴、打架,孩子也北朝鲜学会斗殴)一人主张,唔如二人参详(指人多聪明高)新正如意,橄榄粒来试

歇后语

青夜学手电:各人各人善(各有所好)六月大菜:假有心(指虚情假意)刀截蕹菜:二头空(指两头都落空)秀才读弦诗:渌渌淖(指境况糟透了)脚仓绑蛤丩:惹蛇(指自惹麻烦)

鸭仔跳东司:赶伙(喻盲目跟别人做)竹叶包沙母:假壮(粽)(指天很冷还不穿冬服,硬充身体健壮)老妈宫粽球:食定正知(指食物要亲自尝尝,才知道滋味如何)东司头老石部:愈老愈臭(指愈老愈坏)兴衰饭:散捞(指碰碰运气)和尚摸头:无发青夜看镜:无望

潮汕饮食俗语

潮汕饮食文化植根于千万户,是由潮汕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共同创造的因而在潮汕民间,便广泛流传着不少关于饮食方面的俗语、谚语这些由群众创造的俗语、谚语精辟、形象、生动,有不少是对潮汕饮食规律、经验的总结,对们进一步了解潮州饮食文化的特色、民俗风情有很大的意义。

“素菜荤做,见菜不见肉”是潮州素菜烹制方法的基本核心,也是潮州素菜的特色。蔬菜一般特点是偏于清淡,故在烹制素菜时,便要用肉类共炖,使肉类的浓香和蔬菜的芬芳结合在一起,产生一种非凡可口的复合味;但为了突出素菜的特点,上桌时,又要把肉类去掉。潮州素菜的这一烹调方法充分体现了“有味者使之出,无味者使之入”这一烹调基本规律。

“做戏神仙老虎鬼,做桌靠粉水”这是一句潮州烹调的民间俗话,它强调在烹制潮州菜,勾糊的重要作用。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出戏要演得生动、吸引人,就必然要依靠神仙、老虎、鬼怪这些东西来增强情节的离奇曲折,而烹制潮州菜(“做桌”即指烹制潮菜筵席),要使菜肴做得好,则主要依靠用粉水色糊。勾糊在潮菜烹制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技术环节,它的作用主要是保证菜肴入味和脆嫩、保证汤菜融合、滑润柔嫩、突出菜肴的风格特点,增加菜肴的光泽等。

“猛火厚朥芬鱼露”这是潮汕人民在长期烹饪实践中经验总结的一句俗话。意即要烹好菜肴,必须有三个条件,其一是“猛火”,即火候要够,只有火候够,菜詹才爽脆、嫩滑,有“锅气”,而不致于“老韧”。其二是“厚朥”,即烹制菜肴时,调味要烹入鱼露,因鱼露除咸味外,还兼有鱼类的鲜甜味。

“九月鱼菜齐”是潮汕地区民间烹饪俗话,表达出潮汕地区家产品之丰富。“九月鱼菜齐”是指潮汕地区在每年农历九月至来年清明前后农产品和水产品非凡丰富。潮汕地区大部分蔬菜、农作物的盛产期相对集中在每年农历九月至第二年清明前后,而这个时期也是各种水产品非凡肥美的时期。六月鲤鱼七月和尚这句潮汕烹饪俗话是对潮汕淡水鱼鲤鱼特性的概括。潮汕地区的鲤鱼在农历二三月便开始产卵,产完卵后便开始吃食恢复产卵期的虚损,一直到六月已经长得很肥美。而农历七月,是农村夏收结束的时候,这时候,农民农产品已收获,农活也暂时空闲,便在这时节经常到佛寺烧香,和尚也因此长得肥胖起来,故有“六月鲤鱼七月和尚”之说。“五月荔枝树尾红”六月蕹菜存个空这句话是潮汕人对潮汕物产“黄金季节”的经验总结。农历六月蕹菜已过时,故吃起来只剩下枝骨,毫无鲜嫩可口的特点,那么蕹菜什么时候最当时呢?另一句潮汕民谚“九月蕹菜蕊,食赢鲜鸡腿”则生动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草鱼头,鲤姑喉这句俗话体现了潮汕人对烹调原料的重视,以及对烹调原料研究、理解的精深。“草鱼头,鲤姑喉”是指一条草鱼,最甜嫩可口的部位是它的头部,而且一条鲤鱼最肥美的部位是它的喉部。事实证实这谚语是正确的,目前在潮汕的肉菜市场,草鱼头的价格往往要比鱼肉贵,正是这个道理还有“乌鱼鳃,唔甘分厝边(舍不得送给邻居)”、“卖田卖地,买鲳鱼鼻”等等。

“食鱼欲食品店马鲛鲳,看戏欲看苏六娘”潮汕菜擅长烹制海鲜,潮汕人喜食海鲜,这里把好戏和好鱼相担并论,以好喻好,更突出潮人喜食海鲜的习惯。“马鲛鲳”是指马鲛鱼和鲳鱼,均为潮汕沿海海产品,也都是潮汕人民日经常食用的质量较好的海鲜。《苏六娘》则为潮剧的传统剧目,描写揭阳县荔浦乡青春少女苏六娘与青年郭继春的爱情故事,在潮汕地区家喻户晓。潮菜、潮剧同为潮汕文化,这句民谚形象地体现了潮汕饮食丰富的文化内涵。

“端午食叶,胜似服药”潮汕药膳,应该是潮菜的一个组成部分。潮汕人讲究饮食,不但讲究色、香、味、形,还讲究饮食时人体的保健作用,这正是潮汕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端午食叶,胜似服药”这句潮汕民谚,正体现了这方面的内容。端午时节,潮汕地区正是雨水充足,万物生长繁茂的季节,因而潮汕人便函顺应自然,在这时节进食盛产于此时的各种植物茎叶,以达到保养身体的目的。如蕃薯叶、秋瓜叶、苦刺芯、麻叶芯等,不但含有丰富的营养,还具有凉肠解毒等作用。七样羹,食后变后生(年轻)这句俗语,是潮汕群众在长期的饮食实践中,有关饮食卫生,或者说是食疗方面总结出来的经验,含有深刻的医学道理。这句俗语话说的是,每年从大年三十夜至新春初七,潮汕地区的习俗,都是新年卓、团圆桌,酒菜筵席、大鱼大肉不断。从医学的角度看,鱼肉类食物属酸性,所以到了初七以后,就应该多吃一些属碱性的蔬菜类,使体内酸碱平衡。此外,蔬菜类食物富含维生素,在大量吃食肉类之后,再多吃蔬菜,能起到消食开胃、清肠通便函的作用,对人体大有好处。

“趋吉避凶”俗语三则

“缶开嘴,大富贵”大凡在举办喜庆的婚、寿宴时,或者逢年过节,有不小心而摔破盘碗锅钵的,总被认为是一种不祥的———预兆,往往使主人家在喜悦中,心里蒙胧上一层阴影,变成一种心理压力,精神负担,而这时候,有长者(大多为老妇女当———众高声说了一句:“缶(在潮汕对陶瓷器皿的统称)开嘴,大富贵”,这样,把“不祥之兆”转化为好兆头。主人家即可去———掉烦恼,疑虑释然。———“唔识决、四散发”。在操办婚姻喜事时,一些青年人往往不拘于旧习俗,旧礼节,在某些主面违了老年人的意愿和安排,———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好)们在亲友间,往往会互相说上了一句:“哎!唔识(读音北)决,四散发”。既谅解了青年———人的随意性,也使(她)们得了宽慰,不致把好事耽搁延误。———“红花是皇帝,唔怕产和刺”。妇女生小孩未出月谓之产;丧事未脱孝谓之刺(读音试)。有这两主面情况的人,都不能上———别人家的门,尤其小孩建新屋,做灶装修,母猪产崽等,都不能接触,假如出现违反这些禁忌,就会被认为不吉利,要趋吉———避凶,消除不吉利的办法,即用红花(石榴枝带叶),或插于门上,或樵清水泼洒,并念:“红花是皇帝,唔怕产与刺”,认———为这样做,就可以达到保平安,保健康,逢凶化吉,变祸为福,这一习俗,在饶平沿海地区尤盛。

-------潮汕俗语-------

潮汕俗语“无好家神通外鬼”意指吃里扒外,胳膊往外拐。这个俗语来源于一个民间传说。  相传某乡有一户贫穷人家,生活十分困难,常常缺米断炊,过年过节也只能向人家借一点钱勉强度日。他家的灶神(司命公)总觉得供奉的东西太少了,不若大户人家,有肉有菜。于是越想越生气。某日,阎王要抓一个替死鬼。正巧这事被灶神得知,他觉得报复的机会来了,竟然跑去向鬼差“推荐”自家的主人。可恨这位“家神”不但没有保佑这家人幸福,反而串通鬼差要来害自已人。幸好灶神的所做所为都为主人梦中获悉,醒来后气愤万分,遂将灶神牌位扔出门外,连声骂道:“无好家神通外鬼!”

-----------------
凡事学大丈

“凡事学大丈”意指做事心中无数,盲目跟从。“大丈”本指大姨父,潮汕习俗大人跟小孩称呼对方以示尊敬,所以襟弟称襟兄也称“大丈”。  “凡事学大丈”这个俗语,源出民间流传的一则“傻女婿故事”。传说以前有一位傻女婿要到岳母家祝寿,妻子怕他出洋相,便告诉他:“大姐夫是个知书识理的人,到了妈家,就跟他学着做就行了。”翌日,到了丈母娘(岳母)家,傻女婿便细心注意大女婿的一举一动,认真模仿。在筵席上,大女婿举杯向丈母娘祝寿,他也举杯祝寿;大女婿为丈母娘夹菜,他也夹菜;规规矩矩,很有风度。丈母娘心想小女婿虽没读书,也甚懂理,心里很高兴。席间大女婿掰分一粒蚶吃,并用手帕将蚶壳包下,然后又吃豆粉汤。小女婿一不留心没看清楚,以为大丈吃蚶是连壳吞下,心想这可能是礼貌吃法。于是,也拿了一粒蚶放进嘴里,拼命往喉咙里咽。这谈何容易,他被哽得好苦。大女婿见襟弟这般傻相,忍不住大笑一声,谁料刚吞下的豆粉丝从鼻孔中喷了出来。傻女婿见状,惊惧万分,忙把蚶壳吐出,连连说:“大丈啊大丈,那‘蛤蟆吞涎’已经把我哽得半死。这一着‘牛囝穿鼻’我确实学不来!”弄得大丈哭笑不得,众人却被逗得哈哈大笑起来。

----------------
斫断手指头 
 

潮汕人比喻某些人做错了事之后决心改正,痛改前非或指某个人下定了决心,总是用“斫断头指头”这个俗语。唐朝玄年间,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当时的名将张巡守睢阳城,浴血奋战。但寡不敌众,只好派手下大将南霁云向其它城守将讨救兵。南霁云带了三十名骑兵,奉命突围到附近的临淮关搬救兵。敌军数万人发现南霁云等的踪迹,就四面拦截,不放他过去。南霁云左右驰射,人马所到之处,好象闪电一样,倏尔明灭,使得敌军神摇目眩,不知所措。南霁云突围成功,到达淮阳时只损失两名部下,唐朝的将军们都妒忌张巡的威名,坐视其败,不愿伸出援手。临淮的守将贺兰进明,尤其如此。南霁云苦口请兵,贺兰进明只是不答应。南霁云悲愤之至,在宴会中拨出佩剑,砍断一只手指,鲜血淋漓地斥责贺兰进明自私,座中人不禁为之泪下。睢阳城破,张巡、南霁云等被俘不屈,以身殉。潮阳及澄海都建有双忠公,以纪念张巡和许远。而南霁云“斫断手指头”的这个典故,也随之流传。但其语义已有所演变。

-------------------
识字掠无蟛蜞 

“识字掠无蟛蜞”是广泛流行于潮汕地区的一句俗语。意思是指循规蹈矩、照书行事者反而干不好事情。  “识”字音读“北”,义为识别。  康熙年间,清政府为了对付郑成功的复明活动,遏止海上武装力量与沿海民众的联合,实行了消极的靖边政策——海禁。当时潮汕沿海居被内迁五十里。整个韩江三角洲的饶平、澄海、潮州人民,皆在迁徙之列。沿海地带,划地筑堤为界,限期迫迁,边民越界出海捕捞者杀。告示出后,识字怕死的不敢越界到海滨谋生;有些不识字的深夜照样越界,捕了鱼虾蟛蜞,卖了钱,勉强度日。这样,识字的反倒吃亏。于是,这句话就这样传开了。

----------------
乘风叩橄榄

“乘风叩橄榄”,是流传于潮汕各地的俗语,也是潮汕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实事。作为俗语,它嘲弄那些乘机捞一把的不良现象或趁火打劫的不法行为。作为史实,它曾发生于盛产橄榄的地方。  “乘风”的“风”,指的是台风。“叩橄榄”则是偷盗的行为。橄榄,是潮汕的土特产。潮汕橄榄品种繁多,驰名海内外的名优橄榄,有潮澄饶交界一带的乌种橄榄、潮阳金玉芦塘的三棱橄榄和揭西凤湖橄榄等。由于橄榄用途广,价值高,历来果农喜欢种植它,“鼠贼仔”也蓄意偷窃它。  澄海隆都南溪村有民谣:“南溪阿妈多,无好仔弟担阿妈去卖。”橄榄与“阿妈”音近似,“阿妈”即橄榄。而担阿妈去卖的仔弟,自然不是好仔弟。“无好仔弟”指的处那些愉“叩橄榄”的“鼠贼仔”。  当地人说,收获橄榄从来都是摘取,不是“叩”。“霜降,橄榄摘落瓮。”这农谚指明两点:一说收获橄榄季节是霜降;二说收获橄榄的方法是摘。摘取橄榄还要有相当的技术。一般是用1条竹藤制成的软性长梯,每梯格约1米,最长的梯有18格,即18米。操作人把梯倚于树冠边,顺梯爬上去后,用脚夹住梯格,手抓树枝,采摘橄榄,放进身后勾篮。摘取时最怕有风,更怕大风,因风吹树枝摇,操作人有危险,同时风吹树摇橄榄掉,掉下来的橄榄易损伤,不能久藏。只有“鼠贼仔”才“乘风叩橄榄”。因为台风到来,果园无人摘橄榄,“鼠贼仔”就乘此机会,用竹竿或石头偷“叩”橄榄。这样,风刮加偷“叩”,橄榄落满地,“鼠贼仔”偷走一部分,还剩下很多,风后园主巡查也弄不清是被风吹落,还是被人偷叩。“鼠贼仔”自以为这是其得意之作。但时日久长,终被发觉。这“乘风叩橄榄”就成了广为流传的俗语。如今,人们对于那些层层加码的乱收费等不正之风,也比如为“乘风叩橄榄”。

=========潮汕俗语============

-----------------------------
唔对凯伯个数路
 

世上一切事物总有一个理。“唔对凯伯个数路”是说事物数目不符或方法不对。从前潮汕某地有一位名叫“凯伯”的老者,他家境贫寒,只生一子,未能供他读书,只好送到南洋(即今东南亚一带)谋生。过了数年,其子开始积了一点钱,就寄了一百元回来赡养父亲,并附上一封家信,信上没有一字,只画着四条狗,八只鳖。送款人看到信上没有标明具体数目,就偷了二元,只还给凯伯九十八元。凯伯一看到信,马上就把送款人抓住,大声喝问:“你偷了我二元钱。”送款人抵赖说:“信上又没有写明数目,你有什么证据说我偷钱!”凯伯指着信上的图说:“四狗三十六,八鳖六十四(潮汕方言中,‘狗’与‘九’、‘鳖’与‘八’谐音),两数相加,正好是百元正。你还敢抵赖?”送款人无话可说,只得如数奉还,从此俗语“唔对凯伯个数路”便流传在潮汕一带。

--------------------------------------
庵埠老爷大细目“老爷”即神爷的俗称

俗语:庵埠老爷大细目“指对人对事不公正,偏心眼。从前有两个乞丐,都是一条腿“大脚胴”,即患有“象皮腿”之病。他们四处求乞,夜宿宫庙。有一次,乞丐甲在庵埠的仙溪神庙里过夜,半夜时分,恍惚间见“老爷”走下来对他说:“弟子一只靴,剥去吊大厅。”天亮醒来,正要抬起病腿,忽觉病腿消肿,奇迹般地痊愈。他马上把喜讯前往告知乞丐乙。乞丐乙见乞丐甲健步走来,本觉惊奇,一听真相,大为欢喜。晚上也来到那个神庙睡觉,希望“老爷”又显灵,不过这次神爷说的话却是:只靴吊在大厅中,弟子剥去凑成双。”乙惊醒后,觉得下肢沉重,一摸才知原来那条好腿也患了病。从此拖着两只浮肿的大脚胴到处行乞。逢人便骂“庵埠老爷大细目”。久则久之,就作为一句俗语在潮汕一带流传开了。

------------------
半夜出阵

“半夜出阵日”这个俗语指的是十分意外的喜事突然降临。典出澄海出门村的唐伯元。唐伯元是甲戌科进士,官至吏部郎中。民间传说:唐伯元原是天上的文曲星。就在唐吏部出世那夜,他家门口的水井滚沸了,人们都认为这是吉祥的象征。果然,凌晨过后,漆黑的夜空忽然间彩云朵朵,红光闪闪,宛如昼夜,村人都十分惊讶:“半夜出阵日啦!‘这时唐家产下一个婴孩,过一会儿,彩霞红光便自动消失了。从此,潮汕便有了这个俗语。

--------------------
多钱多功德

潮汕俗语“多钱多功德”意思是指花的钱财多,得到的实惠也就多。明朝万历年间,潮州枫溪出了一个才子,叫做吴殿邦。此人博学多才,能诗善文,尤工书法。早年,吴殿邦在考中进士之前,在家乡卖文鬻字为生。他的字,都有一定定价。例如一副对联,收润笔费六两银子,一分一毫也不能少,谁也不例外,有一次,一个尼庵里的住持找到吴殿邦,要求吴殿邦给尼庵写一副对联,但只给了四两银子。吴殿邦微微一笑,接过银子便挥笔写道:“一条笔直,两片齐开。”围观的人都哗然大笑。这对子实在太粗俗了,这住持羞得不得了。要求吴殿邦重新写一对,吴殿邦说:“俗话说‘多钱多功德’,师父难道不明白?”这住持有办法,只好再掏出二两银子补足。吴殿邦也就提笔续写道:“一条笔直天界路,两片齐开慈悲门”,成了一对禅味十足的佳对。

----------------
假力洗茶渣

潮汕俗语“假力洗茶渣”,用另一句潮汕俗语解释,指的是“力唔是势输过惰”,也就是指不该干的事情你去干了,结果是吃力不讨好。潮汕工夫茶遐迩驰名,茶具小巧玲珑,十分精致。据说冲茶用的茶壶,茶渍越厚,冲出的茶越有味,这茶壶价值越高。当时,潮汕有一户人家,有饮茶之风。家中的茶壶已经传了三代,这茶壶看起来腻腻的,壶内的茶渍也已经织积了粘乎乎的一层。这茶壶,将一些白开水倒进去,也能筛出来清冽香醇的茶。所以,这一家人将它看成传家宝。这一年,这家人娶进了一个媳妇。媳妇过门的第三天便开始料理家务。这一天。家翁出门。这媳妇一看,家翁平日里喝茶的茶影视业竟如的脏。于是,便把一整套茶具一古脑地搬出来清洗。等到家翁回来,一看,真是哭笑不得,便说:“你真是假力洗茶渣。”新媳妇丈二金刚一一摸不着头脑,不知家翁责备她是何事。后来“假力洗茶渣”便流传开来,成了一句俗语。

-----------------
十嘴九脚仓

俗语“十嘴九脚仓”用于讽喻人多话多,不懂装懂,爱乱发议论。“脚仓”即屁股。胡说八道常被比喻为“放屁”,因而,吐不出象牙来的脏嘴也被比喻为屁股。从前有一户人家建了新,请来一位很有名气的画家画一幅壁画。画家事情很多,整天很忙,来到主家后就要动笔。这户人家有十口人,除一个小孩外,都聚集到这里,七嘴八舌,吱吱喳喳地发表各自意见。有的要画这,有的要画那,继之又因意见不符而互相争吵,各不相让。扯了大半天,谁都不让谁,毫无结果,最后只好由画家来决定。本来画兴正浓的画家经这阵折腾,十分恼火,更痛惜宝贵时间无端被浪费。于是不吭声,拿起画笔一挥,很快就画了十只鸡,每只鸡都各具姿势,唯妙唯肖,栩栩如生。画家正要收笔,一位小孩忽然嚷道:“咦,怎么十个鸡嘴巴,只有九个屁股呢?”大家才注意到原来一只鸡藏在石头后面,只露出鸡头在外面。画家接过小孩的话,笑咪咪地说:“这就叫‘十嘴九脚仓’嘛!”原来,这是画家绕着弯子在讽刺房主一家哩。

----------------------
齿痛正知齿痛人

从前,澄海县有一位县官太太坐轿出远门探亲。时逢炎热天气,轿夫抬着这贵妇人走了半天,又饥又渴,很想歇息充饥。但县官太太有急事,不但不同意停轿,还催轿夫加快步伐赶路。轿夫忍饥不得,再三恳求。太太听了,心中疑惑,便问道:“肚子饿是怎么一回事?你们说给我听听。”甲轿夫忙说:“肚子饿就是肚中无物,脚酸手软,连走都走不动。”乙轿夫争着说:“肚子饿就像挑担上山,越挑越重,直到走不动。所以,必须让我们歇息一下,吃点东西,才能继续走路。”太太不解道:“我活了数十年,没听说过肚子饿就会脚酸手软,也没听过挑东西会越挑越重,你们不用哄骗我,要多赚工钱,我可再给点,还是快点赶路吧!”任轿夫左说右说,太太就是不理解。这时甲轿夫猛然间想起太太左脸腮肿大很多,没准儿是闹牙痛,便灵机一动对她说:“太太,肚子饿比闹牙痛还要难受,求您允许停轿,让我们吃饱饭再走吧。”太太听了,恍然大悟道:“哎哟,你们怎不早说呢?原来肚子饿比牙痛还难受,怎能忍得?你们快快停轿,吃饭去吧!”后来这句话就演绎为只有自己经历了苦楚,才能理解别人同样的苦况,同病才能相怜的意思。

-------------
惜落顺势

“惜落顺势”这一句俗语是指疼爱下辈人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而孝敬上辈人,却是很少人能够八面做到。据说,过去韩江边有一个专卖豆粿的老汉。老汉做的豆粿,十分好吃,很有名声。远近的人都跑到他这里吃豆粿。不少人吃完后,意犹未止,掏出钱再买一盘,叨念道:“确实好吃,再买一点回家给孩子们尝尝。”这老汉,听了之后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本身就是因为儿子不肖,才要自己日夜操劳。他想看看到底有没有人是买给父母吃的?但从来一个都没遇到。这天,一个饥肠辘辘的人来到了老汉的豆粿摊,吃了一盘之后,又再买了一盘,说:“好吃!买一盘给母亲吃。”老汉心头一热,问:“阿兄,有没有儿女?”这过客说:“儿子尚小,日子还长,今后吃的机会多着呢。母亲操劳一生,买一点小吃孝顺,不过份。”老汉一听,马上声明不收这过客一分钱。过客好些不理解。老汉说:“我在这里卖了半辈子豆粿,买回家的都说要买给儿女吃,还没见过买给父母吃的。这盘豆粿,我白送了。”这过客才恍然大悟,对老汉说:“惜落顺势,人这常情。”

-------------
离城七铺

潮汕俗语“离城七铺”意指两种事物差别很大,不能简单化地作类比。明朝嘉靖年间,潮阳县城的陈大器任御史,人称陈御史。某日,他与原籍潮阳县贵屿的陈舅(即陈北科)同时上朝,嘉靖皇帝知道他们是同乡同姓,就问陈御史:“陈卿,你与国舅同乡又同姓,老家是否在一起。”陈大器一贯老实,就以实情呈报:“启奏我主万岁,我们两个虽是同县人,也都姓陈,但臣是县城陈,国舅是贵屿陈,贵屿离城还有'七铺'哩!”“‘七铺'是何意”,皇帝不明白,就再次发问。陈北科抢先解释:“万岁啊,我与御史家厝屋相连,御史的意思是说我们两家离得近,相差的距离就只七步,小时候我们还在一起玩呢!”“噢!”皇帝满意地点了点头,陈御史在旁也不便辩白,只好作罢。从此,就流传下俗语“离城七铺”。

-----------------
平安当大赚

潮汕俗语“平安当大赚”是指一个人如果身体健康、家里平安,那么他就得到极好的本钱,不用破财,也就等于赚钱了。  从前有一个人整天早出晚归,辛勤工作,靠自己微薄的收入养活全家。他即无权势又不能赚大钱,生活十分节俭,买不起大鱼大肉,也喝不了酒,所以整天埋怨命运不好,生活难过。  一天,他到街上买米,遇到过去一老友的妻子提着一大包东西,愁眉苦脸,面黄肌瘦。他知道这个朋友开着铺子,做着大生意,颇为富裕。最近还听说他又赚了一大笔钱呢,为何他的妻子这般模样?于是上前问候。原来他朋友确实生意很好,但他们的两个孩子都患了重病,整年都要寻医问药,光是买药就花了不少的钱,又把本来健康的妻子也累得病了。她说着说着就哭起来了:“你看又买了这一大包药,药费太贵了,他爸赚的钱都抵不上买药。”这个人听了,心里想:“我虽赚不了大钱,但家中父母双全,妻子儿女健康,买得上米,吃得饱饭,整天一家人平平安安地在一起,真是平安当大赚啊!”自此知足常乐,心情也随之畅快。  “平安当大赚”这一俗语反映了潮汕人知足常乐的心态。

----------------------
荆州借久成已业

潮汕俗语“荆州借久成已业”是指那些借用了别人的东西后赖着不还,甚至占为已有的行为。  据《三国志》所载,荆州原是刘表辖地,刘琮带着荆州归降曹操。赤壁之战后,孙刘联军从曹军手中夺得。于是对荆州的所有权各执一词。孙权认为荆州是他们的战利品,起初只是借给刘备,现在刘备既然占据川中,成了气候,就得把荆州还给他们。而刘备则认为荆州本来是刘表的,无所谓借与不借的问题,不肯还给东吴。潮汕民间俗语的“荆州借久成已业”,就是从这历史故事演绎而成的。

----------------
好耳听石二

“好耳听石二”常用来形容人听错了话,领会错了意思。关于这个俗语,还有一个故事。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两个小偷悄悄地翻过庵堂的高墙,爬到屋顶上,想要到尼姑的厢房里行窃。他们分好了工,年纪较大的在外头把风接应,年纪较轻的钻进房里。这进四周一片黑暗,伸手不见五指。这个小偷边走边摸索,摸了很久,才发觉前面是尊佛像,心中一惊,原来弄错了地点,这里不是厢房,而是佛堂。便自言自语地说:“糟了,是佛!”房顶上的小偷年纪大了一点,耳朵有点背,再加上做贼心虚,慌里慌张,听不清楚,以为是摸到秫(糯米)。就低声问:“是秫?”下面的小偷本来就生气,听上面的这么回应,没好气地回答说:“好耳!”上面的贼正希望下面的贼多拿一点,一听十分高兴,连连说:“石二,每人六斗。”  后来,这两个小偷都老了,不再行窃了,便把这个笑话给抖出来。于是,民间便有了“好耳听石二”这惯用语。

-----------------------
观音生雅一块败

潮汕俗语“观音生雅一块败”是用来指美中不足。观音“败”在哪里?众所周知,南海观音的塑像总是刻画得美轮美奂。然而,细心观察一下,观音菩萨竟长着一双大脚丫。在崇尚“三寸金莲”的社会里,这双大脚当然不尽人意了,因而是“一败”。  这里头还有个俗典。据说观音菩萨原来是个男身,大慈大悲。他为了解救民间一切苦厄,经常去云游四方。有一次,他走着走着,忽然听到一间民宅里传来了声声痛苦的呻吟声。仔细一听,原来是一个孕妇难产,而家中亲人又不在身边。这孕妇边哭喊着边祈祷观音菩萨前来解救她的厄难。菩萨一听,这孕妇却也心诚。只是待要进去,自已又是男身,多有不便。左思右想,顿生一计,摇身一变,化作一位俊俏的接生婆模样。只是匆忙之间,脚板子忘了变化,便走了进去。  在菩萨帮助下,产妇顺利产下一男婴。那产妇对菩萨感恩戴德,但菩萨被产妇身上秽气一冲,再也变不回原来的样子。所以就成了今天这个样子——女人身、男人脚。潮汕人也从这个传说演绎成了这句俗语。

===============
今年番薯唔比旧年芋

俗语“今年番薯唔比旧年芋”的意思是比喻事物不断在变化,不能以老眼光来看待新事情。它来源于一个民间故事。从前有一个贪婪狡猾的地主,他既要长工干活,又想方设法不付工钱。某县有兄弟两人:哥哥比较老实,叫阿芋;弟弟聪明能干,叫番薯。有一年,阿芋到地主家做长工,地主与他约法三章,到年底要回答他三个问题,否则全年的工钱全部扣除。阿芋答应了,早出晚归为地主干活。到了年底一听地主提的三个问题,哑口结舌,回答不出,只好空着手回家。弟弟番薯问明情况,明年代替哥哥到地主家做工。地主又提出相同的约定,番薯满口答应,但声明要又倍的工钱。地主心想反正到年底他一分钱也拿不回去,就答应了。转眼年底到了,地主悠悠然一脚跨进门槛,一脚留在门外,要番薯猜他究竟要进来还是要出去?番薯说:“你要出去。”边说边把地主抱到外面。地主说:“你怎能抱我呢?”番薯不慌一忙地说:“你的苦力事不都是我干的吗,抱你一下合情合理。”地主又提出另一个问题:“你知道天有多高么?”番薯笑着说:“天有两个屁股高。”“胡说,你有何证据?”“老爷,这可是你自己说的,你不是常说你媳妇在洗衣服时屁股翘得半天高吗?那翘两个屁股不就是顶着天了吗?”地主无话可说,只得指着自己的脑袋,提出最后的问题:“我的脑袋有多重?”番薯一听,跑去拿了一把锋利的刀和一把秤,朝地主的头左看右瞧,说:“据我估计,你的脑袋刚好十八斤重。如不信,可砍下来秤一下。”说完就提刀向前,吓得地主连连后退,惊叹道:“今年番薯唔比旧年竽。”并把双份工钱如数奉还。“今年番薯唔比旧年竽”就这样流传开了。

==================
有人沉船,有人出米

俗语“有人沉船,有人出米”指的是有一些人遭了殃,而有的人却因此而发财;有的亏损,而有的因此而得益。传说何野云死后,被任命为榕江水神,他决心除霸惩强,救济贫民,管好榕江。何野云首先观察了榕江地形,安顿水,任命狮、象把守榕江江口,又命大象镇守双溪嘴,把榕江整理得有条不紊。不久,人们就发觉一个奇怪的现象,财主、豪绅的船只常常在双溪嘴沉没,而关埠石井村前石井岩三峰古寺却每日都从石缝里流出大米来。因而就有了“双溪嘴沉船,石井岩出米”之说。原来,凡是过往的船只,何野云都要调查一番,凡运载的是不义之财者都没收。特别是掠夺敲榨农民而得来的大米,帆船运载到双溪嘴,何野云就令镇守的神出鬼没龟将其翻沉,并将大米储积起来,每日计算着从石缝流出,以赈济濒临死亡的贫苦村民。久而久之,人们就把一些人遭殃,一些人发财;有人亏败,有人得益的事,称为“有人沉船,有人出米”,并作为一句俗谚而流传下来。

==========
斑鱼骗食蚁

斑鱼,学名鳢鱼,属淡水鱼。体表有像蛇、斑马一样的斑纹,故名斑鱼。头像蛇头,圆台形,也像战斗机的机头。“肥”者体表微暗黄色,“瘦”者深青黑色。斑鱼有时跳到浅滩,不动,装死。蚂蚁见之,以为死鱼,于是呼朋唤友,广告同类,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前来分食“死鱼”。斑鱼待到身上的蚁多,便“复活”跳入水中,身上的蚁则浮于水面,终为斑鱼所食。农民见此景,称曰:“斑鱼骗食蚁”。
现代科学证明,蚁含氨基酸多,斑鱼常吃,故肉质鲜美,营养丰富。

这则潮汕俗语通常用来指那些借小利作为诱饵来坑人骗人的恶劣行为,也鞭挞那些见利忘义者的可悲下场。清朝李汝珍所谓:“人见利而不见害,鱼见食而不见钩”(《镜花缘》),是之谓也。

===========
下寨阿兄免说

俗语“下寨阿兄免说(不用说)”,意指想当然,生搬硬套,自作聪明。
在潮汕一带,很多地方是聚而居,即同村落的人都是同一族的,并常以该宗族的姓作为该村落的名称。如高姓聚居的地方称为高寨,郭姓聚居的地方称为郭寨。久而久之,人们一般只要听他说是哪寨的人,就知道那人是姓什么了。

一天,几个外出经商的商人恰好聚在一小客栈里喝酒,彼此都不认识,但一谈起生意经就都十分投机,一见如故。他们约好以后彼此联系,互相帮忙做生意。其中一人自我介绍说:“小弟是郭寨人,姓郭。”另一个又介绍说:“鄙人是寨人,姓。”……最后一个介绍说:“小弟是下寨人……”只说出村名,话还未说完,其中一个老兄便自作聪明地抢过话头说:“郭寨的人姓郭,林寨的人姓林,高寨的人姓高,下寨阿兄免说。”言下之意下寨人必定姓“下”。下寨人一听此话,勃然大怒,拂袖而去。因为下寨人根本就不姓“下”,且“下”明显含有侮辱之意。

后来,“下寨阿兄免说”就成了在潮汕一带流传的俗语,用于劝诫那些生搬硬套,自作聪明的人。

=================
论理你着叫我做阿伯

“论理你着叫我做阿伯”这一句俗语用来批评那些不懂人情、缺少礼貌的人。它来源于民间一个谐趣故事。

从前,有一天,揭阳官溪都有个年近花甲的老伯正头戴竹笠,在水田中拨草。这时,后面传来一声发问:“喂,阿兄,此处离仙窖渡还有多远。”老伯侧头一看,原来陇上站着一个后生人向他借问。这后生人年约二十左右。老伯有心跟他开个玩笑。便说:“你是在问我吗?至仙窖渡还有五六千步。”后生人一听,十分奇怪,到底五、六千步有多远?就粗声粗气地说道:“什么五、六千步,人家都论里嘛!”老伯一听,正中下怀,便站直身子,颔首一笑,高声说道:“你要论理吗?论理你着(该)着我做阿伯!”后生人一听,满脸通红,十分惭愧。

================
坑水变酒嫌无糟

俗语“坑水变酒嫌无糟”(糟,指酒糟)讽喻人心不知足,贪得无厌,犹北方话所说“人心不足蛇吞象”。

传说明代洪武初年,揭阳地美都大湖村村口有个大娘开了一间小食店。大娘虽然手脚利索勤快,可生活却十分清苦。

一天晌午,一个头戴斗笠,身披破袄的邋遢老头,来到离小食店不远处的一块大石头上坐下,敲起渔鼓,唱了起来,唱累了就喝坑水。大娘觉得这老头子十分可怜,便舀了一碗粥给他喝。老头喝完后笑着说:“好!好!好人必有好报!”随后便脱下了破袄来捉虱子,送进口中嗑。自此,这怪老头两三天便来一次,每次大娘都送一点粥给他。有一次,老头问大娘要不要卖酒?大娘说这我也想过,只是没有本钱可造酒来卖。老头一听,叫大娘取来一个大水缸,自己到后面山坑引来清水,流进水缸里就变成了酒。从此,大娘就卖起酒来。坑水整天流不完,家境也随着渐渐宽裕起来。

随着家境的好转,这大娘也就不象从前那么勤快了,竟买奴使婢起来。有一天,村里有人来向她买酒糟养猪,而她却无糟可卖,便埋怨老头单给水酒,不给酒糟。要是两件都有,就可多赚钱。

第二年春天,老头又众这里经过。大娘一见,急忙走过去拉住他,要他再给酒糟。老头笑着说:“好!你要糟就糟。”说完便向后山坑走去。大娘等了很久还不见他回来,就派人到后山去看,只见石旁边堆着一堆酒糟,并留有一行字:“婆心比天高,坑水变酒嫌无糟。”下边落款“虱母仙”,才知那老头原来是虱母仙。从此之后,大娘的酒缸里流进的不是水酒,而是原先的坑水。“坑水变酒嫌无糟”作为一句俗语在揭阳县一带流传至今。

=================
见破(识透)老婶把嘴

从前,有一个穷汉子穷得家中无米下锅,已饿得肚子咕吐叫。这天看到邻居老婶的一只半大不小的鸡在地上啄食,并走进了他家。这穷汉子肚饿难耐,便偷偷把小鸡藏起来,准备晚上杀了,一饱口福。到了下午,只听邻居老婶在外面大叫大喊,逢人就问,说她有一只五六斤重的大鸡被人偷了,搞得全村人心惶惶,大家都忙着找回自家的鸡,并为老婶可惜:“没良心不得好死的贼。”可是,呆在家里的那个偷鸡人却越听越生气,明明是一只不足一斤的小鸡,硬说成五六斤重的大公鸡。一气之下,他干脆抓着那小鸡走了出来当众质问老太婆:“看,明明你丢的是一只小鸡,怎么说有五六斤重?真是见破老婶你这把嘴!”老婶虽得小鸡,却也大失了脸面。

这句俗语经进演绎,已被用来对那些危言耸听、夸大事实者的遣责和讽刺。

上一篇:潮汕俗语小集(2)
下一篇:潮汕民间“尚红”风俗
网友分享

站内搜索
中国林氏宗亲网推荐榜
  • 世界林氏宗亲总会世界林氏网马来西亚林氏宗亲总会泰国林氏宗亲总会柬埔寨林氏宗亲总会新加坡林氏九龍堂自治会雅加达林氏宗亲总会福建省晋江市闽南比干庙林茂光将军专栏中国林氏站长博客浙南寻亲归祖
    欢迎提供宝贵意见東井圓佛會超级品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