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广告位招租:13727944447

心系热土勤耕耘—记原广东省委书记林若

作者:chinalinshi  打印本页   更新时间:2009-8-19 14:01:28  返回首页

从莘莘学子到革命战士

广东省海岸线3368公里陆地17.8万平方公里,434万公顷宜农地,1100万公顷宜地,七山一水二分田

这些数据,时刻装在若心哪一年有多少口,哪些地方富甲一方,哪些地方至今有未解决温饱和贫困问题。近半个世纪变迁民情,总是牵动着思绪。

属于这块多情土地。似乎从1924年呱呱落地时起,就与这南秀美的山山水水结下不解之缘。他出生在粤东名镇潮州。那块人文荟萃的故乡热土,没来得及让他完成童年的梦幻,便蒙上了战乱与耻辱的阴影。他随着人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而辗转,落脚在客山区兴宁。从此,他客居他乡,融入当地民风民俗之中,并用第二种方言涉猎文化知识。善于经商的父辈为他提供略高于当地民众的清淡生活,让他能够继续完成学业。在不幸的年代,他是幸运的。在他成长的岁月,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两支来自中原互成体系的中华文化,交替孕育,让他吸收、兼备两种人文的精华,为他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兴宁一中读了两年半(初中),便考上梅州东山中学(高中),三年后考上中山大学。在他上高中的时候,日本投降,抗战结束;上大学的时候,内战接踵而至。

1945年5月,他在“统区”白色恐怖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积极参加地下活动和爱国学生运动。如参加反对美帝国主义支持国内反动派镇压民众活动;参加抗议反动派在昆明制造“一二.一”惨案、杀害闻一多教授,要求和平、反对内战活动;参加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示威大游行等等。

1947年,在大学只读了两年多,他就不得不放弃学业,离开学校。上级秘密通知他,由于他的频繁活动,他和一些地下党员已经被列入反动统治当局的“黑名单”,并随时有“动手”的可能。党组织为了保护党员,安排他离校前往东江游击区。此时,统治当局已经严密控制各个路口,省城与游击区之间设置许多关卡。他在组织的帮助下,避开关卡进入香港,并从香港搭船回到潮汕,再从梅州兴宁进入东江游击区。

东江纵队来了一位风尘仆仆的大学生,部队领导十分重视。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被安排在地处连平、和平等边远县境的连队任指导员。

在部队两年多的履历,从指导员、教导员、到团政治处主任,大学生接受了战争的考验,赢得了上级和同事、战友的信任。他曾经在东江流域的山地转战,参与截击敌军残部向台湾溃逃的战斗。在解放广东的战斗中,他奉命进入起义部队任职,部队转战珠江三角洲农村。一九五0年转业地方工作后,在中山石岐参加“清匪反霸、减租减息”活动,随着受命带领一支工作队进入东莞。

对林若而言,东莞是一个有别于粤东语系和民风的又一个全新的地域。他在那里参与共和国成立以后到文革之前的所有工作,从县委宣传部长、县委副书记到主持全面工作的县委书记。开展土改运动,农业合作化、机械化,所有制改造,巩固政权,抵制敌对势力的颠覆,兴修水利,振兴教育,扫除文盲,造福一方民众。作家陈残云当年挂职于东莞县委,其作品《香飘四季》真实反映了这一时期东莞农村的变革历程。

1966年,林若调粤西湛江任地委副书记。到任不久,“文革”开始。他被“造反派”揪回东莞接受“审查、批斗”。“解放”后,调任南方日报社党委副书记,后任广州市委书记(时市委设第一书记、书记)。1977年,他再次调往粤西,任湛江地委书记。

在粤西,他踏遍那片土地的每一道山川河谷,与当地民众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1982年,他被推向全省的领导岗位,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时省委设第一书记、书记)。

非常年代的省委书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一个难忘的岁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政策体制,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南方沿海地区首先酝酿着重大的经济体制改革。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建设成就。但改革过程出现的一些问题,对于一些从旧体制中走过来的人们,对创办经济特区、对改革开放政策、对市场经济等却充满疑惑。

有人提出十分尖锐的问题:“这是在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资本主义道路?”“这些政策举措符合马列主义路线吗?”更有些带着老框框的内地干部到深圳经济特区走一趟,得出的观感是:深圳除了海关大楼上的五星红旗还在飘之外,遍地都是资本主义;千百万人抛头颅、洒热血打下的江山,已经被“断送”。

林若正是在这个时期升任广东省委主要领导的。前任探索的改革开放路线往何处去?急刹车改变方向路线,还是继续大胆地向前?时势呼唤领导者的智慧和勇气。

面对复杂纷纭的各种争议,林若认为,首先必须解决思想观念问题。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实事求是,是广东迈上改革开放的关键。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勇于实践,勇于“摸着石头过河”,坚信改革开放和创办特区的正确性。为使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省委及时引导干部群众放下“文革”包袱,突破“两个凡是”和某些传统理论的框框,用新的思想方法和理论思维去观察分析新出现的问题。比如有关放与收的矛盾,管理者有“一放就乱,一乱就管,一管就死,一死就收”苦衷,还有经过多年批“右”的结果,不少干部头脑中形成“左”比“右”好怪观念,所谓“左”是方法问题,“右”是立场问题,宁“左”勿“右”的观念十分普遍,必须坚决彻底地纠正。

“市场经济出现的市场竞争、叫卖、吆喝或是五花八门的营销手段,们一些从计划经济年代走过来的同志认为这是‘乱’。从另一个角度,以市场经济的角度看,却是正常的兴旺繁荣景象。们如果不改变旧观念,盲目地去治这个‘乱’,当然是‘一管就死’。观念要更新,政府和管理部门的职能必须进行根本的转变。该管的管,不该管的交回给市场本身进行自我调节。”这是林若对往事通俗简约的阐述。

1984年,中央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广东的改革重点开始转入城市,国企改革,物价改革,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外贸、财政金融体制改革等,在广东全面铺开。珠三角地区经济成为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热点。

邓小平同志南巡,为广东的改革开放给予有力的支持,给特区建设的探索者解除了精神压力。

“改革创新,开拓进取,推动广东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广东省委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社会力量,坚持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对下放权”政策,努力进行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改革,不断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1988年,林若被继续选为第六届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时省委不再设第一书记、改设书记、副书记),主持省委工作。在继续推进沿海地区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同时,他把眼光更多地投向农村和山区的经济建设。完善农村改革,一是继续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放开农产品价格,减少统购统销品种等,让专业大户大量涌现。二是扶持开发性农业,促进农工商综合经营。三是发展山区经济和开展造林绿化群众运动,改善生态环境,培育山区资源,为广东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造林绿化,是林若主政时期的一项影响深远大手笔。

省委和省政府的行动口号是:“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广东。“一时间,全省行动,向荒山进军,掀起一场绿色旋风。

许多人不理解,改革开放熏风正酣,经济热点、亮点并不在山区,这林书记却挥师转向山区,似乎有点不对劲。

多年后有记者与林老谈此事:“对您这一步棋,当时下面很多议论,知不知道?”

不务正业,对吧?”林老哈哈一乐,“我是充耳不闻,义无反顾。”

他的判断是,平原已经开放,并已上了既定轨道,市场会推动它发展,我们只要掌握方针政策就行了。管得太多,反而是干扰,甚至管“死”。但山区还很封闭,与沿海地区的距离正在拉大,必须给与推动和扶持。

“向山区倾斜,为何首先抓造林绿化?”记者和熟悉山区工作的人都知道,山区致富的路子很多,而绿化种树是一项最难以立竿见影、体现政绩的工程。从政者大都关注经济指标GDP,这项工作推行起来阻力不小。

“几十年来从粤东到粤西,山区、农村的情况我很了解。为民执政必须实事求是,1985年广东的实际状况是什么?占全省面积、人口大部分的广大农村,5800万亩荒山秃岭摆在面前。当时人们用这样的字眼描述:‘睛天张牙舞爪,雨天头破血流。’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山区人还靠砍树度日,烧柴、盖、造家具农具等,都往山里去,结果是越砍越穷,越穷越砍,形成恶性循环。不治好山,何谈致富,一切都无从谈起。所以我下了决心,不绿化广东大地,死不瞑目。”

广东有良好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历史上的造林绿化运动不少,但大都流于一般的号召,或如阵风吹过,大兵团过后,林木存活率有限,特别是多年的无政府状态,造林不及毁林的速度,长期下来形成这数千万亩光头山。

省委要求各级政府一定要克服以往的弊端,确保有关的运作落到实处,造一片,管一片,成一片。而且造林与管林相组合,严禁毁林和乱砍乱伐,通过各种传媒宣传造势,提高民众护林防火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把造林绿化实绩列入各级领导班子的考核范围。

为了让造林绿化工作扎扎实实地开展,他身先士卒,赴荒山,带队参与植树造林活动。为了防止走过场,防止出现“花架子工程”,他四出检查落实,调研、巡视,解决和纠正工作进程中的问题。许多当年“张牙舞爪、头破血流”的荒山,都曾留下林若的脚印。在民众口碑中,留下“造林书记”的美誉。

1991年3月,国务院授予广东省“全国荒山造林绿化第一省”的荣誉称号。

五年后,广东省实现了省委省政府基本消灭荒山的承诺。

十年后,记者有幸见证了广东造林业绩:从粤东到粤西、粤北,当年“张牙舞爪”的光头山不见了,绿色覆盖了广袤的山地,当年因缺水变浅、断流的河溪、又恢复本来的生机。

依法施政的探索者

1992年,林若被选任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这是广东经过十多年改革开放大潮的洗礼,经济建设大步发展非常时期。经济“腾飞”,物质丰富,市场繁荣。却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严重干扰和制约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开发区热”,“地产热”,金融秩序混乱,信贷发放过度,物价上涨过猛;腐败现象突出,治安形势严峻;各种不正之风引起群众不满。政府职能部门疲于奔命、捉襟见肘,有“三个月不抓就露头,半年不抓就泛滥”的法。

林若到任后,重新学习宪法,学习地方组织法等法律、法规,逐渐形成了新的认识:经济生活中反复出现的各种问题,重要原因之一是法制建设滞后。其中有的是立法工作没有跟上,有的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导致政府工作效率不高,而且总是跳不出“一放就乱,一乱就管,一管就死”的怪圈。

健全和完善法制建设,摆脱“人治”现象,建立“法治”机制,依法治省。

面对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各种社会问题,林若主持广东人大常委会工作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边干边探索,着力推动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法制建设。他通过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反复论述,强调指出:

“实行这项制度,也是我们治理国家、防止腐败的一个根本性措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不从‘人治’走向‘法治’,不依照宪法和法律来管理国家,就很难做到长治久安。”

“必须用法治来解决经济混乱和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

广东省人大着力推行依法治省、依法行政、提高执政能力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在全国首开先河“先行一步”,广受瞩目。但当时的现实状况是: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只能在实践中“摸着石头过河”。广东首先在深圳试点,通过对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的试探、摸索,取得经验,逐步向全省、全社会推广。

经过几年的努力,广东依法治省取得较大的进展,在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和促进广东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批重要的地方法规的立法工作得以完成。如《广东省公司条例》和《广东省公司破产条例》的制定,规范了公司的行为;《广东省房地产开发经营条例》、《广东省经纪人管理条例》和《广东省财产拍卖条例》等,规范了房地产业的市场行为;《广东省合伙经营条例》、《广东省典当条例》等,解决了合伙经营和典当行业无法可依的问题;《关于惩处为赌博放贷非法索债的规定》、《广东省惩处黑社会组织活动规定》和《广东省营业性电子游戏机室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法规,为有效打击社会上各种刑事犯罪活动,提供法律依据。

在加强监督工作方面,如在全国具有先行意义的监督条例的制定;发挥各级人大代表的作用,有计划地开展执法检查;通过专题询问,质询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围绕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从监督最基层的“七所八站”政务公开抓起,让人大代表参与监督、检查,评议、质询,较好地在广大百姓心目中树立起各级人大的形象。广东省人大推动依法治省的工作,受到前来广东考察工作的全国人大委员长乔石同志的肯定。

林若在人大岗位上,还撰写了大量文章。如《加强和改进人大的宣传工作》、《提高认识,把广东人大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从全局出发,加强立法协调工作》、《市场经济与民主法制》、《地方人大常委的根本任务》、《依法治省问题的探讨》等一批具有指导意义的文章,为广东人大制度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公仆情怀,无尽的牵挂 

也许从战争年代加入中国共产党起,就注定了他一生劳碌,一生为民众奔走的使命。他是中共十二、十三、十四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十二、十三届中央委员;第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从领导岗位上下来,林若仍然发挥余热,担任多项社会职务,并时刻关注国计民生,经常以一个老党员的身份,勤于思考、探索、写作。在《人民日报》、《南方日报》、《广东社会科学》等报刊上发表著述,给后来的省委省政府领导献计建言,提供调研信息。如党风廉政建设问题,山区农民脱贫致富问题,林业发展、环境保护、水资源问题,山区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广东致富思源、开拓进取问题等等,都是他经常思考的问题。近期的互联上,可以找到他在广东大地的行踪:广州及省内一些地市的海外潮人联谊会活动,河源、惠州等老区走访考察活动,湛江、茂名、阳江的政策调研活动,粤北始兴、南雄等山区退耕还林和保护森林资源视察活动,清远、肇庆、云浮的高产示范区,绿色产业、山区奔小康的研讨活动,深圳万丰村、南岭村、东莞长安等新农村的探访活动……这些当年不知走过多少遍的山山水水,仍然让他时刻牵挂。

广东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广东省老区建设研究促进会理事长,广东省人大制度研究会名誉会长,广东潮人海外联谊会名誉会长等,是他继续奋斗的工作平台。

林若十分重视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工作,他曾反复强调:要使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就得培养造就千百万接班人才,这是一项艰巨而迫切、需要全社会高度重视的工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可以十年绿化荒山,却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才培育。人才战略,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

担任省关工委主任以后,林若三次撰文论述关心下一代工作。他指出:关工委的性质是在党委政府领导下,有在职领导干部参与,以离退休老同志为主体的群众性工作组织。其任务主要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协助有关职能部门,加强对青少年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民主法制和科学文化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离退休人员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是最好的选择,是“老有所为”中最重要、最有意义的工作。

林若常对离退休人员说:关心下一代工作,在工作内容、形式、方式及时间上,可以灵活多样、因人制宜、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选择,发挥自己所长。例如可以做辅导报告,写文章,协助有关职能部门组织一次活动,开展一次社会调查、向有关部门反映一个情况,提出一个建议,与青少年谈一次心,帮助一个失足青年,向贫困学生提供一点资助等。

他还反复强调,关工委应积极协助配合有关方面去做工作,是拾遗补阙,量力而行。青少年是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成长的。学校教育方面,应提高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家庭教育方面,主要通过办好家长学校,改善家长对少年儿童过分溺爱迁就,或求全责备等。社会教育方面,关工委可以抓住重点,为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使青少年远离黄赌毒。

在林若的领导下,广东关工委获得喜人的成就。2004年,全省关工委工作表彰大会隆重召开,110个先进集体和337个优秀工作者受到党和政府的表彰。这一年,进入80岁高龄的林若,仍然担任广东省关工委名誉主任,仍然牵挂关工委的工作,关注着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他说:“关工委搞得好的话,可以成为当地一支不走的工作队。”

林若就是这支“不走的工作队”队长。

老区建设研究促进会理事长,是林若担负的另一个重要职务。“革命老区在战争年代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巨大贡献,付出巨大牺牲,我们有责任帮助老区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否则,我们就难于向烈士交代,向人民交代,向乡里交代。”他常引用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要“老促会”工作同志发挥余热,担负起责任,为促进老区的建设奉献力量。广东省老促进会在林若和许多老同志的努力下,为政府提供许多重要意见、信息,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其成就广为社会认知和赞扬。如发展老区教育,改造老区薄弱学校,协助建设希望学校,筹集助学资金,解决老区青少年上学难;解决老区公路交通建设上的困境,让许多泥泞的山区公路实现“硬底化”。解决老区饮用水问题,用电和通讯问题等等,让边远老区民众早日摆脱贫困,共同迈向现代文明。

林若同志的家乡潮汕地区是著名侨乡,有许多家乡人在海外谋生。潮人海外联谊会是一个维系海内外乡贤、侨胞的活动平台,在这个机构的活动中,林若常以名誉会长的身份出席会议,并在会上联络乡情、鼓舞斗志,号召海内外乡为家乡、为国家的建设事业出谋献策,尽心尽力。在他和许多知名老同志的关心和努力下,潮人联谊会作出了骄人的业绩。

回顾大半生,林若同志情不自禁:“当年在位时是有力无心,认识不足;如今退出岗位以后,却是有心无力。”踏遍青山的老战士一声概叹,透出胸臆间永不停歇的探索精神。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82高龄的林若同志,仍然不知疲倦的地牵挂着一生追求、奋斗的事业。

上一篇:爱心农民企业家-林月开
下一篇:原广东省委书记-林若
网友分享

站内搜索
相关文章
中国林氏宗亲网推荐榜
  • 世界林氏宗亲总会世界林氏网马来西亚林氏宗亲总会泰国林氏宗亲总会柬埔寨林氏宗亲总会新加坡林氏九龍堂自治会雅加达林氏宗亲总会福建省晋江市闽南比干庙林茂光将军专栏中国林氏站长博客浙南寻亲归祖
    欢迎提供宝贵意见東井圓佛會超级品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