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广告位招租:13727944447

拳拳报国心 殷殷故乡情-专访中国人民大学林坚教授

作者:林雪枫  打印本页   更新时间:2010-6-24 12:29:45  返回首页

雪枫物专访之(二十五)

 拳拳报心 殷殷故乡情---专访民大学坚教授

 林 雪 枫

 “与始祖同姓名”


   近些年工作之余接触到并访问过不少名人谁若问起我在当前高手林立、名人如云、百舸争流、异彩粉呈学术界,印象最深是哪个?我会不加思索地回答:民大学教授----林坚

话为什么这样,“世界各地林姓人确实很多。但巧合的是,林姓里第一个姓林的人就叫林坚。”采访中,自然便对这位弟多了一份仰慕之情。林坚向我们讲述了林姓的起源故事。

林姓的先祖是殷商时期的忠臣比干,与商纣王之父大乙为兄弟(纣王当称为叔父)。纣王嗜杀成性、荒淫无道,百姓苦不堪言,比干等人相继劝他改过自新,他却一概不听。比干不顾生死强谏,连续三天三夜不离宫廷。纣王便起了杀人的念头,并让人把比干的心挖了出来。噩耗传到比干中,怀有身孕的夫人连夜出逃,在牧野(今河南卫辉淇县一带)郊外树林的石室中隐藏,直到平安地将孩子生下。因生的是男孩,比干夫人便为他取名“坚”。

  此后不久,纣王被周武王杀掉,商朝灭亡,比干夫人及遗腹子坚都作为商朝名臣之后得到了武王的礼遇。武王认为,坚生于树林之中,特赐姓为林。林姓便由此发端,后来,林坚的子孙发展成为林姓的最大支派

诚然,林坚这个名字好听易记。坚者,坚强、坚持、坚韧不拔也!试想,干什么事情如果没有坚持不懈、坚不可摧的意志精神,能取得成功吗?

于是乎,我与北京林坚博士的交往日渐增多,久而久之,对他的情况了解的也越来越清晰了。

学术研究硕果累累

 林坚,中等身材,睿智的目光中透着真诚,并非短小精悍的那一种,可大有给我一分信赖、我对你十分关爱。话轻声细语、温温尔雅。

林坚1964年出生于江西宜丰,1981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1985年毕业后到人大出版社工作。大学毕业前夕,在校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文科学生也要学点自然科学》的文章,这是第一次发表文章。1987年开始,在职跟随冯景源教授攻读硕士学位,1991年获哲学硕士学位,在硕士论文基础上修改的《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与社会运行》一文,发表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2年第5期,不久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马克思主义研究》转载,并在1997年获第六届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论文奖。1997年开始师从刘大椿教授攻读博士学位,2000年获博士学位。在博士论文基础上增改而成的专著《从书海到路——科技传播的演进》2002年出版。该书被《科技日报》编辑推选为2002年度十本受关注的书之一;2003年获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青年优秀成果一等奖;2004年与“走近新科技丛书”的其余4本书一起获第14届中国图书奖。《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等发表专家评论给予好评。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的整合机制研究” ,成果《创新整合论——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的整合机制研究》2009年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

一、编书

人大出版社是为人大学科建设服务的重要方面军,也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平台。从原来每年出书一百多种到如今年出书一千多种,规模和效益都大大地增长,成为教材和学术著作的出版重镇。

自1985年到出版社工作至2003年,共出书180余种,累计编辑加工字数6000余万。许多图书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现代科技概论》、《科学技术哲学导论》、《世界科技史》、《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企业文化学》、《知识经济学教程》、《区域经济学》等多次重印。一年发稿一千多万字,基本上没有节假日,兢兢业业, “修炼” 文字,一年出的书达三四十种。所编的图书获奖20余种(次),包括:《科学技术哲学导论》(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获教育部政治理论课优秀教材奖;《政治学原理 》(2000年)、《比较政治学导论》(2003、)获第七、八届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2003年获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新闻学与传播学一等奖;《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2004年获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从泛系观看世界》、《科技革命影响论》获中国图书奖提名。有三本书进行了版权贸易:《政治文化导论》和《知识经济学教程》由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购买版权,出了繁体字版;《行政管理应用写作》被香港开放大学购买电子版版权。在《中国图书评论》、《科技日报》、《书与人》等报刊发表多篇书评,介绍本社出版的图书,其中有一些学术性、综合性书评。

二、编刊

2003年起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工作。人大学报2003年初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2004年入选教育部首批名刊工程,2005年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

主要承担科技与社会、政治学、文学艺术、新闻传播学、文化、人文社会科学评论等栏目的编辑,还编发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管理学、美学、史学、高等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稿,审读来稿数千篇,编发了42期的稿。学报编辑需要站在学科前沿,掌握扎实的知识,具有广博的知识结构,主动了解学术动态,关注学术焦点,注重推出精品力作。平时注意学习和积累,努力扩大知识面,具有较强的学科前沿意识和准确的学术判断力。对学报的主要贡献有:

第一,关注学术前沿,拓展学科领域。

敏锐地注意到政策热点和学术焦点,追踪学术前沿,拓展学科领域。开设新栏目,组织专题研究。创设了“科技与社会”、“探讨与争鸣”、“人文社会科学评论”栏目,策划组织了“创新时代的创新文化”、“学习·理解·反思——纪念毛泽东”、“问题意识与学术创新”、“复杂性研究”、“传统节日遗产保护”、“整体论研究”、“大学文化与大学发展”、“语言文化遗产与语言保护”、“中国当代文学的参照系与独特性”、“马克思主义与文艺批评”等专题研究栏目。“科技与社会”栏目发表的文章受到同行的注意和好评,应中宣部出版局要求提交了报告。关于“问题意识与学术创新”、“复杂性研究”和“整体论研究”等具有前沿性,为人瞩目。关于学术精品、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文章受到广泛关注。我到学报工作以后,提高了政治学、科技与社会、系统科学、文学艺术、新闻传播学等学科领域发文的比重,突出了跨学科研究的特色,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第二,提高转载率和影响因子。注意学报发表文章反馈情况,分析转载率。所编发的稿件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报学术文摘》、《光明日报·理论周刊》、《社会科学报》、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7年来被《新华文摘》转载的总计29篇,除去出国一年,6年平均每年4.8篇;被三大文摘刊物转载总量达53篇,平均每年8.8篇。

2004年所编发的稿有7篇被《新华文摘》转载。“问题意识与学术创新”专题研究栏目发表3篇文章,其中刘大椿、黄顺基的两篇入选《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

2005年编发的稿有6被《新华文摘》转载。

2007年被三大文摘刊物转载13篇。在2007年第1期组织了一组关于传统节日保护的文章,其中《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保护与和谐社会构建》被《新华文摘》转载,四篇文章都被《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摘要刊登。《传统节日遗产保护的价值和原则》被香港教育局课程发展处列为高中学生通识教育参考教材。

2008年被三大文摘刊物转载8篇,其中《新华文摘》转载4篇。

2009年被三大文摘刊物转载10篇,其中《新华文摘》转载5篇,包括《对地震预报的深层反思》、《公共服务中的公民参与分析》、《组织集权与分权》、《宋代文体关系新论》、《当代中国文学的缺失》。

2010年《新华文摘》转载2篇:《顾彬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阐释与批评》、《新中国60年来文艺理论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趋势》。

人大学报影响因子连年在大学学报中排名第一,这是全体同仁共同努力的结果。2004年以后影响因子有明显提高:2002年为0.8744,2003年为0.991,2004年为1.185,2005年为1.078,2006年为1.119,2007年为1.259。2007年Web即年下载率(87.1),在大学学报中排名第一。人大学报被报刊复印资料转载率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一。

第三,提高文章质量及编校质量。处理稿件时坚持学术标准,反复审读,字斟句酌,帮助作者修改稿件,努力提高文章质量。如组织“语言文化遗产与语言保护”、“大学文化与大学发展”、“整体论研究”等专题研究,提出修改意见,为作者采纳。编发《学术制度、国家政策和语言的力量》、《“规制-服务型”地方政府:定位、内涵与建设》、《论社会科学与社会技术的一体化趋势》等,对文章的结构编排、写法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使其条理更清楚、观点更明确、新意更突出。对有的稿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的材料,补充一些相关内容,得到作者认同。注意了解文章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以更好地组织编发稿件。

《企业知识管理的内容框架研究》和《从管理理论的演进看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发表后都被《新华文摘》转载,前一篇是《新华文摘》2004年新设立的管理学栏目的第一篇,并获北京市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

编辑工作要求严谨、细致,必须高标准、严要求。要求遵循学术规范,严格执行学报的技术规范。每篇稿都要做大量的调整、加工。遇到一些专业术语,查找有关文献资料,力求准确、规范。如审读复杂性研究的文章,仔细核对一些公式、图表。认真核对引文,仔细审读清样,按版面要求进行调整。担任值班编辑时,注意统一体例格式,并审读一些文章,发现遗留问题及时处理。这几年经质检科检查的学报质量都为优。

第四,联系优秀作者,完成各项任务。提高学报的影响力,关键在有一批优秀的作者。广泛联系作者,注意发现有创见的作者。既注重联系一些名家,也注意发现一些有学术潜力的学者,有的在学界已有相当成就。注重发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等。还发表过海外作者的文章。组织过多次学术研讨。

被北京高教学会社会科学学报研究会评为2005-2007年度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报优秀编辑。

三、科研


在编辑工作之余从事科研,参加了一些研究课题。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已培养3名硕士生,在读的还有两个。2005-2006年度韩国高等教育财团国际交流学者,延世大学(原州校区)哲学系客座教授。2008年1月起担任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承担了一些课题研究组织工作;并筹办北京市科协综合性论坛。

专著四部:《创新整合论——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的整合机制研究》、《从书海到路——科技传播的演进》、《企业文化修炼》、《三星文化》。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科学技术哲学》、《文化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刊物转载。《20世纪中国留学生与科技发展》被《新华文摘》转载,《论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的整合》被列入《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论点摘编。

他对学科建设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学科领域:

1.科技哲学。参加科研项目“科技时代的伦理问题和道德抉择”(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项目);“20世纪科技发展与中国社会”(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等。在博士论文基础上撰写的《从书海到路——科技传播的演进》,2003年获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青年优秀成果一等奖;2004年“走近新科技丛书”(共五本)获第14届中国图书奖。《20世纪中国留学生与科技发展》被《新华文摘》2004年第13期转载。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的整合机制研究”,成果《创新整合论——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的整合机制研究》2009年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科技传播的结构和模式探析》2003年获第八届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论文奖。

2.文化学。关于文化学和文化史的研究引起学术界关注。发表《文化学学科体系与理论构架初探》、《文化学研究状况和构架》等,入选《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

参加刘大椿教授主持的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卓越科学家的工作与创新方法系列研究”,承担子课题“人文大师的奠基性工作与创新方法”研究。承担校内科研项目“文化学理论体系研究”。2009年参加“大学精神与人大精神”征文,获二等奖。

3.企业文化。专著《企业文化修炼》(2005)对企业文化建设有独到的见解;《三星文化》(2008)从哲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对三星企业文化进行分析,《三星文化》将出韩文版。承担人大亚洲研究中心项目“中日韩企业文化比较研究”。

4.马克思主义。发表《唯物史观与“文化史”相关问题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结构新探》、《文化观:马克思的丰富遗产》、《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及其启示》、《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迪》等。提出马克思主义按学科可划分为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生态学 。

5.知识经济与管理。参加撰写《知识经济时代:中国怎么办》,发表《知识管理的挑战及其意义》等。参与组织“创新型经济与人才培养”专题研讨会。

6.社会系统研究。发表《科学选择我国的社会发展战略》、《泛系社会学机理分析》、《从系统科学的观点看构建和谐社会》等。

7.文学艺术。发表《陶渊明家世、故里、居所甄辨》等。小说《考验神经》在《天津文学》发表。还有不少诗作。1990年创作小品《逛书市》,获中国人民大学首届文化艺术节二等奖。1992创作了小品《校园TDK》,参加中国人民大学第二届文化艺术节演出。1996年以钢笔画“外国作家艺术家画像”获中国人民大学第三届文化艺术节二等奖。参与组织林之源诗书画印展览暨中国书画艺术研讨会。

8.历史。主编《中国历代冤案》。考证比干生卒年(为公元前1110年至公元前1047年,而不是公元前1092年至公元前1029年)。对近现代历史人物如梁启超、王国维、胡适、陈寅恪、傅斯年、李济、熊雄、林森、郭影秋等都有研究。

9.韩国和朝鲜研究。发表《朝鲜半岛的中国移民历史考察》、《朝鲜(韩)民源流与民族意识》、《韩国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特色》等,多次参加韩国的学术会议。

10.民俗研究。参加中国民俗学会主办的“东岳论坛”、首届春节文化高层论坛等,发表《春节的文化意蕴》,并接受中央电视台2频道关于节日文化的采访。

11.人文社会科学评论。发表《人文社会科学地位、功能及其评价》、《大力推进“人文科普”——人文社会科学也需要普及》等。2004年应征教育部社政司“高校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论坛”征文,经匿名评审,参加会议,论文收入《全国高校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文集》,部分内容被摘入吴志攀、纪宝成等:《2005:学术规范,我们一直在路上》,载《科学中国人》2005年第1期。

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学术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2002年在上海参加第46届国际系统科学大会,论文摘要被收入会议文集。2005年9月参加韩国高等教育财团国际学术交流支援项目(ISEF),到韩国延世大学做访问学者、客座教授。在韩国社会伦理学会组织的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英文研究成果(Research on the Corporate Culture in East Asian Corporations)。2006年8月回国后,参加了四届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与人大合办的儒学国际论坛、“中韩现代化比较论坛”,还参加了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如2007年10月应韩国栗谷学会及延世大学邀请,参加了栗谷国际学术研讨会和“科学与伦理” 学术研讨会,发表演讲;2010年参加安重根义士殉国一百周年纪念活动。

2010年受邀参加中国科协科技与人文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科学普及与人文精神”研讨会、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和北京市科委主办的“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北京论坛”并做大会发言,获得好评。

树高千丈不忘根

 

 

对宜丰他有很深的感情,常常想念宜丰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

宜丰这片热土,山川秀美,历史悠久,物阜民丰,人杰地灵。谈起宜丰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林坚如数家珍。

宜丰是全国十大竹乡之一。官山为国家自然保护区,有许多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和植物,还保存着岳家军抗金的古战场、太平军与湘军抗衡的城堡残垣,并曾留下红军的足迹。黄沙记录着萧克将军指挥作战的业绩。芳溪塘头有丹霞地貌的“仙隐洞”,还有神秘的 “悬棺洞”、壮观的“斗牛山”。五峰山、逍遥山、天子山、耶溪、长塍港、棠浦河,等等,绿水青山,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生机盎然。

宜丰已知的人类文明史有六千年之久,所有乡镇几乎都发现了史前及商周文化遗存。在天宝乡发现的商代铜铙,为1988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还发现了编钟、青铜剑等,并有冶铜遗迹。

西汉末年南昌尉梅福与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南宋状元姚勉,并称为宜丰三大先贤。陶渊明始家宜丰,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传诵千古的诗句,他想象中的“桃花源”恐怕就有宜丰风景的影子,他的诗风和人格更为人们所景仰。还有明代护驾功臣袁彬,抗击荷兰侵略军的民族英雄邹维涟,清代历史学家胡思敬,民国时期讨袁(世凯)将领蔡锐霆,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政治总教官熊雄等。天宝古村人文荟萃,从这里走出了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民国政府外交部政务次长刘师舜等。

中国禅宗“一花开五叶”,有两叶落在宜丰,这就是发源于洞山的曹洞宗和创始于黄檗山的临济宗。曹洞宗和临济宗创立后,禅宗中沩仰、云门、法眼诸家传到宋代便相继失传。宋代就有“临天下、曹一角之说”,中国大地上的佛教寺院大多数都尊奉临济与曹洞的宗旨。宜丰佛塔林立,号称“千塔之县”。

在中国成语中,有40多条成语出典于宜丰。如“泥牛入海”、“万别千差”、“极目千里”、“八方来朝”、“寸丝不挂”、“滴水成冰”、“二龙戏珠”、“满城风雨”、“心心相印”、“痴人说梦”、“洪波浩渺”、“返本还源”、“山青水绿”、“剩水残山”、“抛砖引玉”、“不易之论”、“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不可名状”、“锱铢必较”等,多出于著名诗僧惠洪所著《冷斋夜话》和著名禅师良价、希运公案语录。宜丰因而可称为“成语之乡”。

对于林坚来说,若江西宜丰是他的故乡,那么河南比干故里理所当然的是他的第一故乡。

最近几年,林坚博士多次来河南新乡,去鹤壁淇县,在祭祖与宗联谊的同时,运用所学的知识,深入考察比干公生前奋斗过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搜集大量史料,进行反复比对,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一丝不苟的对比干公的生卒年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系统梳理廓清,提出了不少真知琢见,引起了史学界和林家族的高度重视。其中,对比干文化研究的几点思考、三仁史考、朝史研究等多篇颇具较高价值。今年五月上旬,他再次来新参加比干公诞辰纪念活动,随咏诗一首。《比干庙祭先祖》:

(一)淇卫荡荡,牧野恢恢,比干宗庙,气势宏伟.千古一臣,极谏无愧,三日不去,魂断心碎[1]放胆直言,无私无畏,精忠报国,仁义永垂.孔子剑刻,文帝立庙,太宗封谥,乾隆御碑,文人叹咏,武士敬佩,各朝瞻仰,历代祭会.

(二)芳草凄凄,林木森森,红墙白璧,绿意葱茏,古柏苍松,吉祥龙凤,没心有种[2]天地动容.碑匾林立,感德言功,天下林姓,始祖是颂,上香下跪,祭拜隆重.泪洒前庭,情怀独衷,百川汇海,万脉归宗,四海苗裔,追远慎终.

(庚寅四月初四,2010-5-17)林源流,太祖比干,罹难商亡,仁德无双,一脉相传,长林石室,坚公出世,左林右泉,历经苍穹,博陵开端,西河发祥,放公问礼,济南增光,下邳分支,颖禄各领,晋安流芳,阙下露降,九牧十德,无林非榜,莆田吉地,妈祖开光,四海播迁,八方衍生,辗转流离,木林成森,承先启后。披肝沥胆,英杰辈出,史迹辉煌。祖先荫庇,子孙兴旺,世系绵延,家族永昌。

乘风破浪正当时。走近林坚,突然感到,怎一个博士了得。一位风华正茂的年轻学者,我国人文学科研究领域正在冉冉升起一颗新星。预祝他在学术研究的汪洋大海中越游越远,摘取皇冠上的明珠!


(林雪枫)

上一篇:再访林汉雄:北京的黄冈人就是亲
下一篇:海外飞来扶桑梓-访新加坡新达远国际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执行总裁林兴发先生
网友分享

站内搜索
相关文章
中国林氏宗亲网推荐榜
  • 世界林氏宗亲总会世界林氏网马来西亚林氏宗亲总会泰国林氏宗亲总会柬埔寨林氏宗亲总会新加坡林氏九龍堂自治会雅加达林氏宗亲总会福建省晋江市闽南比干庙林茂光将军专栏中国林氏站长博客浙南寻亲归祖
    欢迎提供宝贵意见東井圓佛會超级品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