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广告位招租:13727944447

潮州陇美村林厝棕蓑制作技艺濒临失传

作者:林曼  打印本页   更新时间:2011-1-18 22:56:13  返回首页

蓑衣作为雨具如今早已退出日常生活只在唐诗宋词里留下一个美好意象近年来,棕蓑作为收藏品的价值渐被发掘,有喜欢收藏的便找到潮安县浮洋镇陇美村厝——这个曾经以棕蓑闻名的村落定做但是,由于市场冷淡、工艺复杂难学,陇美村厝如今也只有十多位老工匠能串蓑衣,这门古老的技艺已濒临失传。

  做棕蓑是纯手工的活

  今年78岁的林金宏老人,是林厝仅剩的十多位会串蓑衣的老工匠之一。上了年纪的,已经有点耳聋,但打起棕绳来,依旧架势十足。打棕绳的工具很简单,一捆抽好的棕线,一个绕有棕绳的大约二三十公分长的圆柱体索锤。只见站立着,一手捏着锤上系的棕绳,索锤便吊在半空,再把索锤一拨,长圆柱体的锤子就打着圆圈转开了。趁着索锤打转,林金宏左手拿起一捆棕线,右手捏着索锤上棕绳的末梢,和从左手棕线捆抽出来的线对接,利用锤带着绳子打旋的劲,把它们连缀起来。“抽棕线的速度和索锤旋转的速度要一致,并且保持匀速,这样打出来的棕绳才均匀。”林金宏着一手握着索锤抡臂绕圈,把拧得很长的棕绳绕在锤上,由于绕得用力,发出“呼呼”的破空之声。

  一件棕蓑衣,看起来很简单,但缝制起来却得耗费上十来天。从选棕片、捻棕丝、打棕绳,到最后的裁剪缝制,全是纯手工的活,每道工序都有不少学问和讲究。像其打棕绳这道工序,要打得均匀坚韧,少也得学上一个月。

  曾经名头响当当

  林金宏童年时候,就跟随父奔走于海丰、潮阳等周边沿海地区,给当地的渔民们修补蓑衣。“棕做的蓑衣特别结实耐用,下雨天穿着够贴实,不怕风吹,海边的人用得特别多,需求量很大。”林金宏告诉记者,那时候很多村民都以做棕蓑糊口,村里的小孩也耳濡目染,从懂事起就跟着学修补棕蓑。

  据林厝村民介绍,他们的先民是从福建莆田移民到浮洋镇陇美村林厝的,而做棕蓑的技艺也是从福建那里流传过来的。“从清代中叶开始,林厝的村民就会做棕蓑,到民时期达到鼎盛,算起来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林金宏的儿子说,最盛时全村有一百来户人在做棕蓑,蓑衣制品不只卖往周边地区,甚至远销到泰等地。当时,林厝棕蓑的名头可是响亮极了。

  如今会做的只剩老翁

  在最辉煌的时候,林厝有一百来人会做棕蓑,但现在整个村里却只有十多位工匠掌握这门技艺,而且全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林厝棕蓑技艺陷入后继乏人的困境。

  林金宏的儿子告诉记者,自从建国后塑料制品不断增多,雨衣等轻便的雨具大受青睐,棕蓑衣逐渐被取代,销量也是一落千丈,利润锐减。不少原来做棕蓑的人,纷纷改做棕扫等其他棕制品。由于棕蓑制作工艺复杂,而且市场冷淡,年轻人不愿意学,村里会做棕蓑的人越来越少。

  近年来,偶尔有棕蓑收藏者上门订货,老工匠们就会拿出工具来做一件。“一件可以卖七八百元。但是得做十来天,再扣除两百多元成本,算下来每天只有五六十元工钱,还得忍受满天飞的碎屑。但年轻小伙子到工厂里打工,一个月就赚两三千元,谁还愿意来做这个?”林婶告诉记者。

 

上一篇:林清玄谈人生:"从最底层出发,愿望改变人生"
下一篇:漳籍将军林茂光:“总书记第三次和我握手”
网友分享

站内搜索
相关文章
中国林氏宗亲网推荐榜
  • 世界林氏宗亲总会世界林氏网马来西亚林氏宗亲总会泰国林氏宗亲总会柬埔寨林氏宗亲总会新加坡林氏九龍堂自治会雅加达林氏宗亲总会福建省晋江市闽南比干庙林茂光将军专栏中国林氏站长博客浙南寻亲归祖
    欢迎提供宝贵意见東井圓佛會超级品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