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广告位招租:13727944447

《平阳林氏祠学记》

作者:Admin  打印本页   更新时间:2013-6-18 10:48:57  返回首页

平阳学记

 

(明)宋濂

 

礼之由生非天作而地设制之者太古无事之时,固未有所谓礼礼之立,起于情之变,如洪木之溃,制礼者犹禹治水,然左瀹而右疏,排险而导下,惟适水之性使各顺其道而已,不可以一法拘也。水势有古今之殊,苟执禹之遗法而治千载以下之水,则不合者多矣,奚可乎哉?《传》曰“三王不同礼” ,言因时而变也。古者,庶人惟祭其祢,礼也。至汉,尝祠矣,祭尝及高祖矣,不可谓之非礼也。

今平阳盖竹之,立祠于其始迁之祖之墓而祭之,乌得谓之非礼乎?时不同,礼亦不同。礼虽不同,而其因人情而立教者未尝不同也。

初,林氏之居盖竹,自名者始卒葬于华盖山,子孙至今数百散处乡闾,服微情弛者久矣。其十二世孙元阳江县尹,惧其愈远而不知所自出也,欲立祠于墓而未果。卒,其子今刑部主事遂作祠奉之主,朔望必谒,岁时必祭,皆率一之人以从事。祠后为斋曰“思孝”,以会其人。复立祠于左偏,祀晦庵朱子之像,以其先宋吏部侍郎拱辰11知信州、迁之12知南剑州、起鳌13及其父 阳江君配。即祠之前为学,聘乡人之贤者为师,使族人子弟就学焉。凡其所为,未必皆合于古而余独有取者,以其得礼之意也。礼之目以千百数,求其意不过禁邪止慝14、道人以善而已。人情之变也,无礼以治之,虽日刑千人而不足教之;以礼可以使之立化于俎豆间。岂刑罚之威不若俎豆哉?制之以其所畏,不若因其所易知而教之之为速也。夫以既远久疏之族,有贫富弱强之殊,苟提其耳授以法令使无相乖背,必有不可正者。今也立一祠于始迁祖之墓,率族人以祭,疏者可以复,远者可以不散,富强者必不敢以是私其身,而贫弱者必有所仰济矣,其族宁有坏乎?况于有学以为之教,有先贤之祠以为之则,其为族人虑者可谓备矣。林之嗣人祭于祠、学于学,而能修其身、睦其者,善为人后者也。苟不能过于族之人,岂不负之望哉?

字若高,敏事有才能,故其所为能合于礼。其徵记于余也,遂推其意,使归而刻焉。

 

【注释】

见《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林姓部·第三百六十卷·艺文》。

按,“平阳盖竹”即今浙江平阳麻步镇盖竹村。

本文乃明初名臣宋濂之作。“盖竹林姓”之十二世孙阳江县尹林惇,“欲立祠于墓而未果”。其子刑部主事林升完成父愿,作祠祭祀先人。本文乃祠堂完工之后,林升向宋濂所求而得。

本文以崇“礼”落笔,认为人无礼不成材,族无礼不兴盛。而世易时移,“礼”表现形式定会有变化。即“时不同,礼亦不同。礼虽不同,而其因人情而立教者未尝不同也”。然后指出林升之创建祠,也是崇尚古礼结果。作者认为,林升此举“能修其身、睦其者,善为人后者也”,必能使族强盛无比。

所以,本文乃研究“盖竹林姓”的重要史料之一。

盖竹是旧平阳县一个以盖竹山为名的古村落,在古人诗文、志谱屡有所见。如朱熹曾写过《过盖竹二首》。朱熹来盖竹,与盖竹林氏不无关系。据周喟《南雁荡山志》载:“林氏在平阳不一族,而泗溪、盖竹二林氏读书山,往往见于前《志》焉。盖竹之氏,自名箴者起,箴卒葬华盖山(今名尖山,在和尚垟)。林拱辰、林千之、林起鳌皆其裔。元、明时,子孙散处乡闾数百,林陞于祠前为学,聘乡人之贤者为师,使族人弟子受学焉。”

盖竹林姓,世居平阳偏远的山区,却是书香之家。宋时有多人在朝廷做官。如,林拱辰,字岩起,居平阳盖竹,宋淳熙八年(1181)武进士,后换文(进士),历任太府丞、吏部侍郎、杨州、婺州知府等。其弟林应辰,字渭起,淳熙五年(1178)进士,监尚书六部门,著有《易》、《龙岗楚辞》、《离骚章分段释》等书。其后人林千之(1228—?),字起岩,居盖竹,南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武进士,后换文于开庆元年(1259)登进士第,曾任南康军江阴教授、连江丞、子正、嘉兴通判、枢密院编修等职,宋亡,隐居盖竹山。方志上,有名有传的,光在宋朝,还有林景熙、林熙载、林槱、林应龙、林起鳌等,不可胜数。王十朋、张天英均到过盖竹,并留有诗。这与林氏子孙,官贵学显,交游广达有关。

麻步镇至今还有盖竹村。位于岱山(岱口—山门)公路东北的虎头山麓。但据黑白岩、华盖峰、盖竹潭的位置推算,宋时的古盖竹,应该在沿口为是。现在的盖竹村,在800年前的南宋时代,还侵于横阳江中。因距今盖竹村西北一公里;沿口村约500步,有埠头村(今亦名埠头),相传古时横阳江经此,江边筑有江埠而得名。村中还有林氏古祠堂。

②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又号玄真子,浙江金华人。曾任江南儒学提举,主管教育,讲经东宫,官至翰林学士。少习经史,洪武间为明朝制定了许多礼乐制度,有“开文臣之首”之美誉。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诏令儒臣纂修《元史》,任命宋濂为总裁。晚年生活动荡,因长孙宋慎被列入胡惟庸党,受牵连被谪往四川茂州,中途生病,在夔州去世。著有《宋学士全集》。

③太古:远古,上古。

④瀹(yuè):疏通水道,使水流通畅。《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

⑤按,叔孙通曰:“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故夏、殷、周之礼所因损益可知者,谓不相复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⑥祢(mí):古代对已在宗庙中立牌位的亡父的称谓。

⑦立教:树立教化,进行教导。《韩诗外传》卷八:“学校庠序以立教,事老养孤以化民。”

⑧服:服丧。《风俗通·十反》:“三年服阙。”又如:服满(服丧期满);服制(服丧制度);服除(服丧期满);服假(丧假)。

⑨林升(?—1393),平阳盖竹人,阳江县尹林淳之子,明洪武五年(1372)由荐入仕,官至刑部主事、四川左参政。1393年,在蓝党之狱案中被处死。

晦庵朱子: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县)人。南宋理学家、教育家。

11林拱辰,字岩起,居平阳盖竹。宋淳熙八年(1181)武进士,后换文(进士),历任太府丞、吏部侍郎、杨州、婺州知府等。

12林千之,字能一,号云根,平阳人。理宗开庆元年(1259)进士,历南康、江阴教授,连江丞,判嘉兴。入为枢密院编修,出知信州。秩满归里,宋亡,以翰墨自娱。有《云根痴庵集》,已佚。事见清乾隆《平阳县志》卷一六、民国《平阳县志》卷二八。

13林起鳌,南宋末年著名的抗元民族爱国英雄,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麻步镇盖竹村人,是福建省长乐市文武砂镇洽屿村林氏村民始迁祖。初字孟连,号水轩,后改字仁溥,号介周。宋理宗宝祐元年(1253)进士,历任仁和知县、兵部郎中(刑部郎中)、朝请大夫、南剑知州。南宋端宗年间,林起鳌奋力抵抗元兵入侵。1276年,时任南剑知州的林起鳌和张世杰一起迎立端宗皇帝称帝于福州,举起了抗元的大旗,使全国的抗元斗争有了坚强的核心。直战至弹尽粮绝,只得就地隐居于古海道边上的洽屿村,成为洽屿村林氏村民的始祖。

14慝(tè):奸邪,邪恶。

 

 

资料:

 

探秘平阳地下古村()

 

(一)林家府第的消逝

在秋天一个雨水淋漓渗出寒意的日子,记者来到曾是鳌江水道上重要江埠之一的麻步镇。该镇面积为42.80平方千米、人口有4.8万余。而盖竹则是该镇的一个自然村,据《顺治·平阳县志》称,盖竹,属二十都。盖竹山,城西南五十里,上有华盖峰,取盖竹洞天之义。黑白二岩对峙,下有龙湫。如今的盖竹山系南雁景区的一个景点。

现在的盖竹村已经没有林氏族人居住。目前全村有150来户人家,以毛、张、温、苏等姓为主。据村民们称,们祖上迁到这里是在明末清初,一直以来都传说明朝时期这里发生地震,村后的三台山中的一台坍塌,淹没了整个村庄。如今的盖竹村,就是在当年的地盘上重建而成的。背山而居的这个村子,后山地势平缓,山上树木葱郁,村前有一条小河环绕,河上有一座七板三孔石拱桥连接南北。据村民介绍,河上曾经有七座类似的石桥,这七块石板均有70厘米厚,桥宽四米多,但皆已毁,仅存桥址。根据村民们的描述,似乎有金水桥的架势。

记者从当地了解到,盖竹村中流传着一首据称是宋朝遗留下来的民歌:一日千人拜,一夜万盏灯,一年四季笋,昼夜两潮鲜。可见当年这里还是挺繁华热闹的。理学大师朱熹在此讲学时曾作诗《过盖竹二首》,称“何时买得渔舟就,乞与人间画里看”。看来,朱老先生留恋这里的风光景色不是没有道理的。   

最令村民兴奋的是,他们在以前建挖宅基地时,在1米来深的地下,总会挖到瓶瓶罐罐,还有调羹、筷子、碗等器物,他们称还在山上挖到一枚刻有“大唐皇帝”四个篆体字的印章。他们还称,在山脚一带,前几年还曾看到用砖头铺就的路芯,现在村里的这些路,就是在以前的路基上修筑的,当年的格局基本未动。一句话,在这些村民的眼里,这块土地下面,仿佛存在着一座庞贝古城。   

村民毛昌逵等还带记者一行上山,一一指点,说什么器物在哪块地里挖出、什么器物在哪个宅基地里出土。此后,村民们还展示了此前他们从地里挖出的一些碗及碎瓷片。随行的平阳县文物馆馆长蔡昌振在仔细观察后称,这些碎瓷片属宋时的器物基本可以确认,当中有一些是福建传入的瓷器,而且从这些瓷器的品质来看,当年的主人不会是一般的人家,应该是官宦人家。

离开盖竹半个月后,记者总算见到了关于昔时盖竹村被毁的文字依据。根据平阳县萧江镇前村《林氏宗谱》(民国丁巳年重修)中《前村林氏原由》一文记载称:“明洪武八年,飓风怒潮,山崩地裂,盖竹祖基伤坏。”

写作此文的,是一位叫林升的林氏族人。根据林氏族谱的说法,他于明洪武五年即1372年由荐举入仕,后来官至刑部主事,四川左参政(从三品)。林升在文末的落款时间为“明洪武九年正月望日”。

对萧江镇前村《林氏宗谱》中关于盖竹山崩地裂的描述,是否可信呢?记者查阅相关史料,希望得到印证——

《温州历史年表》(沈克成编撰)中“明朝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这一纪年里,并没有出现有关平阳遭遇地震的相关记载。

《平阳县志》(平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12月第1版)中,从公元872年至公元1507年发生的地震有5次,其中没有洪武八年发生地震的记录;在该县志的历代重大台风洪涝年表中,有“明洪武九年七月初二,飓风暴雨,沿江禾尽没”的记载。但两者的时间跨度相差较大。对于林升这样的读书人来说,如果弄错这个纪年,似乎很难说得过去。

意外的是,在《苍南县志》上,则有“明洪武八年七月,大风雨,海溢高三丈,鳌江沿岸居民死2000余人”的记载。由于《苍南县志》是以今苍南县境内的事为主,况且该记述也没有提到山崩地裂,不敢妄自将两者进行附会(写入文里,以作参考)。明洪武十二年正月廿三(即公元1379210日),在永嘉发生过3.5级的地震(据《明洪武实录》)。这与在平阳的盖竹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两者相距实在太远。

对于村民所述的关于几座桥的事情,在该《平阳县志》中《历史文物》下的“古建筑”章节中,也未见有关这里石拱桥的记载。

在宋朝曾经出过30余位文、武进士的林家,一夜之间遭灾的这个记述与传闻似乎有些说不清道不明。这里究竟是否曾经存在钟鸣鼎食的豪宅府第呢?如果有,官方籍志上为何没有只言片语?如果不是天灾,那林升撰文为何称明洪武八年飓风怒潮山崩地裂盖竹祖基伤坏?伤坏盖竹祖基的原因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呢?其中是否另有隐情?

蔡昌振对记者表示,从文物工作的角度出发,此地尚未经过发掘,还是无法确定地下是否存在先人活动过的遗迹,更无法确认地下有过建筑的痕迹。

(二)林氏家族的辉煌

记得年初采访泰顺库村时,对于当地吴氏家族在宋时出现一批科举及第者(有23人科举及第,据家谱记载,南宋时期出现的进士不下10人)感到十分惊讶。没料到,这样人才井喷的局面,在平阳盖竹的林家也曾出现过,而且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据乾隆辛亥年重修的《林氏宗谱·盖竹派历代仕宦录》中的记载统计,在宋朝绍兴巳未年(即公元1139年)至宋咸淳辛未(即公元1271年)的百余年间,这里曾经出的文、武进士及其他官职的超过30人,其中文状元林时中、武状元林梦新(宋绍定五年壬辰科廷对第一)、武榜眼林景衡(宋宁宗嘉定七年廷对第二)、武探花林武子(宋宁宗开禧元年廷对第三);位列文官五品的有吏部侍郎林拱辰、南剑州知州林起鳌、枢密院编修的林千之等三人。

当地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出土一块“宋林三朝请墓”的碑刻。该三位“朝请大夫”在《盖竹派历代仕宦录》得到具体落实。据该名录中显示,林伯常,宋敕赠朝请大夫(南宋孝宗以后的文官阶,从五品);林应辰,宋淳熙八年同兄登状元黄田榜进士,官升朝请大夫;林起鳌,南宋朝请大夫。平阳先贤林俊先生生前由于未见该谱牒,以林拱辰、林起鳌、林千之等三人因官职“皆在文官五品以上”为由,将他们定性为朝请大夫。如今看来,这个结论可以得到改写。

据前人的考证称,鳌江水道当年经过这里,划船人都面朝盖竹村,由于握桨划船的两手起落姿势作拜状,所以才有文前提到的“一日千人拜”的说法。这个经济繁荣的局面是否曾为这里的人才辈出奠定基础呢?这有待考证。

另外,宋时所建的东山书院,处于两山夹抱的一个小峡谷里,后有靠山,前有暗山,山环水抱,环境幽静,不难想象当年这里极目绿意盎然,静处流水叮咚鸟语清脆,书院上空书声琅琅,那是怎样惬意美妙的一个情境!其所在的位置与地形,可谓盖竹的缩微版。特别是南宋爱国诗人林景熙的故里苍南繁枝的林坳,简直成了一个现存的模版——车子沿着山边的小道行驶,弯道频频,步移景换,逢山开道,逢水架桥,进入两山对峙犹如一道山门后,再次拐弯才进入一个小山坳,那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有如乡间拂面而来的轻风般令人心荡神怡。

这是宜居的佳境。从事平苍地方史及林姓族史研究的学者林勇先生对此解释称,林氏的这种选址风格符合早先迁入闽中、后又迁至长溪赤岸、旋又落籍浙南一带的先人“聚族传家”的堪舆惯例。加上当时一些名流的驻足讲学,则为当年的盖竹人才培育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力量。朱熹、王十朋、张天英等人,当年都曾涉足盖竹这块神奇的土地,留下了不朽的诗作。由此可见,重教兴学为林家子孙贤良辈出提供了智力支撑。

林景熙在元大德戊申端阳日作《济南郡族谱旧序》时这样写道:吾始祖仲夫公,于后晋天福间避乱,自闽之长溪徙于平之泗溪。既而昌炽,遂大族。自太祖永年公迁居钱仓,旋迁盖竹,继分金竹坑、林坳、林土羊、宋埠、花园若干处,振振绳绳,绵绵蜇蜇,其纡金系紫,佩玉扬镳,工翰墨、精吟咏、效忠良、守节义者,后先相映,代不乏人。旧谱所载,麟麟炳炳,其嘉言懿行,皆可法可则,诚吾子孙百世之至宝也。

关于曾经的辉煌,记述最为详细的莫过于文前提到的林升《前村林氏原由》一文:“ ……世业诗书,为显仕号豪族,别姓皆不及也。宋朝冠盖耀闾里,江南派出武将,长林派出殿前太蔚(尉),盖竹派冠冕至盛,科甲连登。元朝仕宦奕世至大。”

江南林氏、盖竹林氏如今均可落到实处,那长林在何处呢?据民国版《平阳县志》上所记述,当年归仁乡下辖的三十三都,在县西南五十里,境内有“高黎、长林、凤奥、凤池”等地。由此,这个“长林”的位置相当明确,在县域之内。另据史料载,宋天圣年间(10231031),瓯越大地共设天富南监(盐)场(今苍南芦浦)、乐清长林场、瑞安双穗场、永嘉永嘉场、玉环天富北场等五处盐场。据《温州文献丛书·梅冷生集》之《温州十三寨》(吴承志著)的相关文献称,《乐清志》“明初北监场在玉环乡,后迁白沙。白沙之北监为封禁玉环山时徙置……白沙西南之长林,宋政和中别置一场。”由此再现“长林”。如果此长林即是林升文中所提及的长林,那么,盐场所在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与长林派林氏的人才井喷局面是否有着联系呢?不过,这两个“长林”何者为是,尚有待考察确定。

洪武八年的那场灾难,究竟改变了多少事情现已无法知晓——这一年的腊月,林升随同父亲移住萧江前村,开始了新一轮的繁衍生息……

(温州-温州都市报)

上一篇:《林氏族谱序》(清)王元启
下一篇:《山门林氏族谱序》
网友分享

站内搜索
相关文章
中国林氏宗亲网推荐榜
  • 世界林氏宗亲总会世界林氏网马来西亚林氏宗亲总会泰国林氏宗亲总会柬埔寨林氏宗亲总会新加坡林氏九龍堂自治会雅加达林氏宗亲总会福建省晋江市闽南比干庙林茂光将军专栏中国林氏站长博客浙南寻亲归祖
    欢迎提供宝贵意见東井圓佛會超级品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