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广告位招租:13727944447

邱(丘)氏源流

作者:Admin  打印本页   更新时间:2009-6-3 0:57:25  返回首页

一、渊源

出源有四:

(一)邱(丘)出自姜姓为姜太公后裔

西周初年太师吕尚(姜姓,吕氏,名望)因辅佐周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今山东淄博市东北旧临淄),号称齐太公,俗称姜太公公元前866年,姜齐第六位君主胡公姜静为了防范纪的暗算,都城迁徙至簿姑(山东临淄西北五十里)。姜静的同母异父的弟弟姜山乘迁都内有怨言的机会率领营丘杀死胡公,将胡公之子驱逐出境,自立为第七代姜齐君主(即齐献公),将首都从薄姑迁回营丘。据在山东曲阜孔府档案馆发现的明天启年间版本《左传精舍志》载:姜太公封于齐后,“太公支孙印为了纪念齐都营丘,择丘为姓,为丘姓来历。”史称丘姓正

(二)邱(丘)出自妫姓,以地为氏。

据颜师古《急就章注》载:“陈有宛丘,居之者以地为氏。”陈国是西周的一个小国,建都于宛丘(在今河南淮阳县东南)。居者皆以“丘”为氏。

(三)邱(丘)出自姒姓。

夏帝少康时,封的小儿子曲烈于鄫(今河南省柘城县北)。春秋周灵王泄心时(公元前571-公元前545年),鄫国被莒国所灭;其子孙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去邑为曾,为曾姓;另一部分人丘为氏,姓丘(丘与邱同源)。所以,历史上曾、丘联法。

(四)少数民的邱(丘)氏。

汉代时,少数民乌桓族有丘氏。

(五)其少数民族改邱(丘)姓。

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鲜卑族复姓丘氏、丘敦氏改为汉字单姓丘氏。

古时候,丘与邱是通用字的。清雍正时(1723-1735年),朝廷提倡尊儒教,为避讳孔子的名号,下令全国“丘”姓一律改为“邱”姓。至民国初,近代诗人邱逢甲倡议复丘姓本字,一些邱姓人改回了丘姓。但也有一部份人仍然沿用邱姓。

 

邱(丘)姓发源于山东,其后裔早期主要在山东、河南一带繁衍生息。姜太公的第三子丘穆世居河南卫辉府封丘县。故此,邱(丘)氏很早在河南境内便是名门望族。其后裔繁衍至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以北原阳县一带。郡望“河南”的邱(丘)氏均出自丘穆一支。

春秋末期,在鲁国为左史的左丘明就是姜太公后裔。据山东曲阜孔府档案馆所存有《左传精舍志》载,左丘明系姜太公的第二十一世孙。左丘明高祖曾祖和祖父在楚国均为左史,父避楚乱归齐途又适鲁为左史。左丘明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他作的编年史《左传》尊重历史,广辑史料,针砭时弊,秉笔直书,成为史的先河之作。相传,左丘明告老还乡后一直居住在都君庄(今山东肥城市衡鱼村)。邱(丘)氏是山东肥城的名门旺族,都君庄至今尚存唐武德八年(625年)唐高祖敕封左丘明为经师的从祀文庙所植的槐树、左丘明第六十八代孙丘行键的碑等文物

秦汉时期,邱(丘)姓开始向陕西、浙江、内蒙等省迁徙,也有少数向南迁徙。西汉初,丘穆一支后人丘言封临海王,移居山东;丘迁居开封府村;西汉元始二年(2年),丘茂千(字浮基)从河南迁徙入闽,居于汀州上杭(今福建上杭县)。西汉末,丘穆第二十二世孙、陕西扶风人丘俊为镇国将军,持节安抚江淮,后因王莽篡位,遂留江左,居吴兴(今属浙江)。丘俊开基郡望扶风的邱(丘)氏一族;其后裔裔播迁至今浙江临安、余杭、德清、江苏宜兴县等地,成为吴兴一带望族。东汉末,丘穆第二十七世孙丘英,又自吴兴迁于河南光州固始,河南邱(丘)族更为兴旺,“故邱(丘)氏望著河南从其盛也”。后来,丘穆的第三十世孙丘笔连的长子丘茂千从河南开封府迁徙于福建上杭;衍传至第四十五世孙丘胡一在洛阳为官。次孙丘灵汶从洛阳迁徙于四川,后卒于四川。因此,四川邱(丘)姓许多是丘穆一支的后裔。

西晋“永嘉之乱”后,原旺族纷纭渡江南下避乱。“河南衍派”为西晋散骑常侍丘滕的次子丘夷(安伯高)为东晋元帝参军给事中。他从河南光州固始与林、黄、陈、郑、詹、何、胡姓(史称“入闽八族”)一同入闽。丘夷入闽后初居福建晋江(泉州)、莆田,后分支长汀、上杭等地。东晋年间(317-420年),丘穆一支的后裔丘灵汶的长子丘连贯又从四川迁回上杭,次子丘连芳则迁居福建邵武禾坪,后定居于宁化石壁。丘穆一支的后裔子孙遂广播福建、广东省境。同时,陕西扶风一带邱(丘)姓族大人众,遂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隋炀帝大业末年,丘穆的第五十八世裔孙、居于河南洛阳的丘行恭(586-665),聚众起兵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市)。李渊进据关中后,他率众投奔李渊。在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战斗中屡立战功,官至右武卫大将军及冀、陕二州刺史,封与天水。因此,邱(丘)氏以“天水”为郡望。后来,丘行恭的儿子丘崇(神勣)从陕西西安被贬至江西虔州(今赣州)任指挥使,举迁居江西;再传至第六十一世孙丘文仲迁居江西宁都灵村;至第六十六世孙丘仕成(讳国宗)入闽讲学后,留居福建邵武禾坪。丘仕成有3个儿子:平崇、平奉、平湖。长子丘平崇迁居宁化石壁;宋末元初,丘平崇的后裔丘三五避乱迁上杭。丘三五为上杭丘氏始祖,也为客家邱(丘)氏始祖。

唐总章二年(669年)河南光州固始的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军入闽和唐末王潮、王审知入闽,都有大批中原邱(丘)姓军士随军入闽其后落籍福建,其后裔散播福建全省各地。

唐末,丘穆的后裔丘昆清因避乱而自洪州移居建州。

至宋代,邱(丘)姓在南方各省已繁衍成为大姓。

北宋初年,出于河南光州固始的“河南巨室”、“先邑名家”的丘杰秀(1006-1086年)为景佑元年(1034年)进士,曾历任鸿胪寺卿及溫州、歙州、吉州刺史等职。他子孙一门五世为官,忠君爱国,仁政爱民。他入闽后迁居福建莆田岭头。丘杰秀有3个儿子:成益、成实、成滿。邱成实(1052—1137),字邓秀,原居于福建莆田,为邱杰秀长子,宋元符二年(1099年)举乡荐,初任泉州学正,后升授通直郎,官至枢密使。因进谏得罪朝廷,丘成实被贬于福建罗源。南宋绍兴二年(1161年),丘成实与子丘君与(梅州刺史)一同隐居于海阳之双溪(即饶平旧县城地,今三饶镇),丘杰秀的后裔遍布于闽、粤、琼、台与东南亚各国,尤其是广东邱(丘)氏大都出自丘杰秀一脉。

南宋理宗时(1225-1264年),“河南衍派”的丘岳为真州(今江苏仪征真州)太守。元军入侵真州时,丘岳誓死报国,以少胜多,屡败元军。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宋理宗帝御笔书“忠实”二字封赐丘岳。因此,丘岳一族又有“忠实”之族之。丘岳逝世后,同僚的写给他的挽联是:“山甫忠实,宗乡伟人”。丘岳后裔后迁居福建泉州一带。

南宋祥兴元年(1278年),福建莆田的丘文材(原籍河南)随张世杰部攻雷城兵败后渡海入琼,后落籍于海南澄迈县内阁堂村。

宋末时,丘夷的后裔丘徽的第三子丘晞(原名暹,字朝亮,号明轩)南宋理宗景定四年(1263)进士,拜昆山令、武府通判。为了逃避元兵追逼,丘晞偕眷属(8子)奉幼主宋帝昺逃至泉州。正适福建行省平章政事蒲寿庚在泉州叛宋降元,丘晞的长子丘水(三一郎)护父丘晞隐居于泉州大仑乡,其他孙各自逃散,后有“四子流东三子奔西”的说法。丘晞的妻子韩氏携子三四郎、三五郎、三六郎避难逃至龙岩汀杭等地;三五郎徙居上杭,卒葬太拔黄岩屏风岭。上杭县邱(丘)姓后裔居多,有“邱(丘)半县”之说。

明代,贵州、云南等地也有邱(丘)姓聚居点。山西大槐树邱(丘)姓也迁徙陕西、山东、河北、河南、北京、天津等地居住。海南邱氏出了一个与唐代的张九龄(曲江)、宋代的余清、崔与之(增城)并称为“岭南四大儒”,与海瑞、王佐、张岳崧并称“海南四绝”的邱浚。邱浚(1421-1495年),字仲深,号深庵,又号玉峰、琼台,别号海山道人。因他,世居海南琼山,人们也称他为“琼山”先生或“琼台”先生。邱浚幼年丧父,靠母教养,勤奋攻读。他聪明过人,17岁应乡试第一,后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他一生著有《世史正纲》、《大学衍义补》、《家礼仪节》、《琼台诗文会稿》、《成语考》,《寰宇通志》,戏剧《投笔记》等数百卷,博得“诗文满天下”之誉。他逝世后(坐落于海口市郊水头村),皇帝赐葬,谥他为“文庄”。所以,邱(丘)氏后裔以“文庄”作为堂号。

清初,福建、广东的邱(丘)姓人多有外迁至台湾等地。台湾邱(丘)姓多为丘杰秀的后裔。爱国诗人丘逢甲就出自这一支。丘逢甲(1864—1912年),出生于台湾彰化。清光绪十年(188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丘逢甲奉旨组织团练(民兵),防备日本侵略。他捐出自己的财产作为军粮费用,以“守土拒倭”为号召,把全台湾的团练编成192营,进行训练。光绪十一年中国战败后,丘逢甲三次刺血上书反对满清政府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他发起建立台湾民主国,致电朝廷:“台湾士民,义不臣倭,愿为岛国,永戴圣清”。日军入侵台湾时,他率领义军浴血奋战20多天,最后粮尽弹缺,只好撤退到祖籍广东蕉岭。现居台湾的邱(丘)姓约有40多万人。他们在台湾屏东市中正国中旁修建了一座的邱(丘)姓河南堂忠实第,座记念先祖

如今,邱(丘)姓在中国姓氏人口排列中列77位,占全国汉族总人口的0.27%。邱(丘)姓主要郡望地有:河南、吴兴、扶风等,主要堂号有:文庄、河南等。以四川、湖南、广东、湖北等省邱(丘)姓人口居多,4省邱(丘)姓占全国汉族邱(丘)姓总人口的50%。

二、入明与定居

唐长庆三年(823年),天水郡开基始祖丘行恭的后裔丘昆清官任光禄大夫,为避乱自洪州入闽居建州(治所福建建欧),为邱(丘)姓入闽始祖之一。丘昆清有2个儿子:十七郎、十八郎;其裔孙有7个:长孙子丘礼卜居宁化县水茜双溪口;次孙丘义为光禄大夫,迁居建宁兰溪;第三孙丘开迁居建宁将屯坑;第四孙丘员迁居建宁山坊;第五孙丘智迁徙汀州杉木下;第六孙丘均迁徙江西南丰石含源;第七孙(十八郎次子)丘兰迁居建宁武夷山下(今福建武夷山市)。元末,丘礼的后裔丘荣卿迁居清流县林阳(林畲)石坪。明初,又有丘礼的后裔丘五郎迁居明溪枫溪。

唐天佑年间(904-907年),邵武禾坪一支邱(丘)姓迁居建宁上里邱家排;其后裔播迁建宁县均口乡、溪源乡等地。

唐代,邱日昇从河南开封固始县大板桥途经江西等地迁居将乐水南。邱日昇为将乐水南邱(丘)氏开基始祖。

五代十国时,邱岳从河南齐营邱迁居福建大田张墘。(大田张墘《邱氏族谱》)

宋太平兴国至景德年间(976-1007年),丘三郎(讳法言)从河南迁居宁化石壁村。

南宋开禧二年(1206年),邱兆庆从福州府侯官县迁居尤溪黑藤坑(今台溪乡上宅村坑头)。邱兆庆之子邱太政又迁徙至大田县奇韬镇文经村。邱太政之子邱汉宗从文经村迁居尤溪县新阳镇高士村布盂。元延裕元年(1314年),邱兆庆的第六代孙邱宗斗建庄于尤溪八都火甲猫垅坑。至明洪武元年(1368年),邱兆庆的第九世孙邱海三因拒交官府苛捐杂税而致祸,通族被牵连,上百人残遭杀害。 39个同宗兄弟四处逃生,流落尤溪各处远山僻壤之处以及闽清、德化、大田、永泰、南平等地。第八世孙邱贵三开基小林坑;第九世孙邱居才开基城关通泗桥;第十世孙邱国材开基八都星明村,邱国栋开基廿一都上云村,邱二十开基大田桃东岳田丁村,邱廿四开基团结玉池村,邱三十一和邱三十三明洪武十年(1377年)开基书山(今书京村书坪自然村),邱三十六开基德化邱林安、永梧村;第十一世孙邱法显开基坂面过溪洋,邱世荣开基坑头东村(现无传);第十三世孙蔡政开基大田县槛村(今文经村,包括龙床);第十四世孙邱源耀开基樟湖坂迁西楼;第十五世孙邱君养开基尤溪新桥溪口,邱大庆、邱大寿开基闽清三发,邱大生开基延平东门兜。清咸丰元年(1851年),第十六世孙邱树榛迁居尤溪城关水南。

宋代,邱东泉由河南开封固始县途经浙江、江西等地徙迁将乐城关。邱东泉为将乐城关邱(丘)氏开基始祖。其后裔播迁将乐光明乡光明、永吉村和古镛镇山门、张公、胜利村等村。

元延祐元年(1314年),邱宗斗的次子邱伯二从尤溪坑头迁居尤溪八都火甲猫垅坑(现星明村)。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邱伯二的裔孙邱文九因抗税避祸逃至闽清,至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才搬回尤溪八都康里猫垅坑(今星明村后洋)定居。现尤溪明星邱氏有1400人,主要居住在府处园和后洋两个自然村。

元至元年间(1335-1340年),邱雷震自河南开封府太丘县迁居将乐坡坑村,系坡坑村邱(丘)姓开基祖。之后,其子孙繁衍到将乐漠源村路口自然村,石埠头村(今安仁乡石富村),高唐镇常源村、元坪村,古镛镇梅花井村、玉华村观音堂自然村等村。

元至正十年(1350年),邱居才从尤溪台溪福廷村坑头迁居尤溪城关城隍左侧的新桥大坂,开基城关邱氏一族。城关邱氏于民国34年(1945年)前后再迁尤溪水南溪尾定居。

元末明初,邱仕成的后裔邱接森由沙县移居浮流之贡川(今永安贡川)。迁入永安的邱(丘)姓还有安砂、曹远支系,他们入永的时间和途径虽然不同,但都是出自丘穆一支,郡望河南、天水。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永安邱(丘)氏后裔邱崇云迁居忠山(今三元区忠山)。(永安贡川《河南郡邱氏族谱》)

元末明初,邱仕谦(字奇官)从建宁县黎蟠湖高坑迁居泰宁城关南天马山下。

明崇祯三年(1630年),尤溪城关西门邱氏迁徒至尤溪三都卓源(现西城镇北宅村卓源自然村)。

清初,邱茂松、邱茂植俩兄弟从沙县东门分别迁居沙县的镇头、田坑村。

民国初,宁化泉上邱坊的邱念秋迁居明溪城西村。

三、迁移

唐末,迁居于宁化石壁的丘礼长子丘廿二郎迁居福建连城北门外。丘廿二郎的孙子丘瑞任虔州(今江西赣州)判事,举迁居虔州白鹭树下。宁化丘礼的后裔分布甚广,播迁至福建的上杭、连城、永定、长汀,广东的梅县、蕉平、平远、大埔、陆丰、惠阳、兴宁、英德,江西的宁都、石城、丰城、赣州以及海南、台湾等地。

 

上一篇:邓氏源流
下一篇:曾氏源流
网友分享

站内搜索
相关文章
中国林氏宗亲网推荐榜
  • 世界林氏宗亲总会世界林氏网马来西亚林氏宗亲总会泰国林氏宗亲总会柬埔寨林氏宗亲总会新加坡林氏九龍堂自治会雅加达林氏宗亲总会福建省晋江市闽南比干庙林茂光将军专栏中国林氏站长博客浙南寻亲归祖
    欢迎提供宝贵意见東井圓佛會超级品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