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广告位招租:13727944447

魏氏源流

作者:Admin  打印本页   更新时间:2009-6-3 1:09:20  返回首页

一、渊源

魏姓出源有四:

(一)魏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高后裔

据《通志·略》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周文王第十五子高于毕(故址在今陕西省长安、咸阳两市之北),故称毕公高此后400年,毕被西戎所灭。毕公高的后裔毕万逃入晋,在晋献帝手下任职。晋献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晋国以“赵夙为御,毕万为右”,攻灭小国霍、耿、魏。晋献公把魏(今山西芮城县)封给毕万,并封为大夫。毕万的后裔以封邑为姓氏,称为魏氏。

(二)魏出自芈姓,为颛顼帝的后裔魏冉之后。

魏冉本是楚国,芈姓,后改姓魏。据《史记·穰侯列传》载:魏冉是秦昭襄王母宣太后的弟弟。昭襄王年幼即位,宣太后临朝决政,用魏冉为丞相,摄国政。魏冉是一个杰出的军事。秦昭襄王十六年(公元前291年),魏冉以军功被封于穰邑(今市区东南),后又封陶,号为穰候。秦昭襄王十八年,率兵攻魏,魏国割400里地(今山西西南部)。拔魏之河内,取城大小60余(今河南济源、阳一带)。秦昭襄王三十二年,他再次领兵攻魏,打败魏国名将芒卯,入北宅,围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迫使魏国割地求和。翌年,魏国背秦,与齐结盟。魏冉再次伐魏,斩首4万,得魏三县。秦昭襄王三十四年,魏冉与白起攻魏,取华阳、卷、蔡阳、长社、观津。司马迁在《史记·穰侯列传》:“秦所以东益地,弱诸侯,尝称帝子天下,天下皆为两乡稽首者,穰侯之功也。”秦昭襄王三十六年,秦昭襄王听从范睢的劝,免去魏冉丞相之职,使旧其封邑,后“率于陶;而因葬焉。”魏冉冢位于河南邓州市。

(三)其它姓改姓魏。

 1.高姓改姓魏。

据《宋稗录》载:南宋魏了翁,庆元年间进士,本高氏,后改姓魏;其后裔从魏姓。《宋史·魏了翁传》载:“魏了翁,字华父,邛州蒲江。年数岁,从诸兄入学,俨如成人。少长,英悟绝出,日诵千余言,过目不再览,乡里称为神童。年十五,著《韩愈论》,抑扬顿挫,有作者风。魏了翁诗文造诣很深,时值“南来之衰,学派变为门户,诗派变为江湖,了翁独穷经学古”;他推崇朱熹理学,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又为天地之太极”,强调心的作用,形成一个学派。

2.李姓改姓魏。

明代,有昆山人唯校,其先世本李姓,弘治年间(1488-1505年)进士,后改姓魏。

3.满倭彻赫氏、佤族斯内氏、鄂伦春族魏拉依尔氏改汉姓为魏。

(四)出自少数民族改汉姓或为少数民族固有之姓

 土、蒙古、彝、回、朝鲜等少数民族均有魏姓。

 

姬姓魏氏是汉族魏姓中最为重要的一支,史称魏姓正。姬姓魏氏在毕建国后,后裔在今陕西长安、咸阳一带繁衍生息。毕国被西戎灭亡后,毕国王室子孙流散于山西、河南、山东省境内以及湖北、湖南省境。毕公高的后裔毕万投靠晋献公,任晋国大夫,受封于魏(今山西芮城县)。山西一带也就成了魏姓族人的另一个重要集居地。晋献公年老时宠爱妃子骊姬,杀了原太子申生,想把骊姬生的小儿子奚齐立为太子。太子一死,晋献公的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都感到危险,逃到诸侯国避难。晋献公死后,晋国发生了内乱。夷吾回国夺得王位后,也想除掉重耳。重耳被迫流亡国外。毕万的孙子魏犨追随重耳一起流亡,长达 19年。夷吾是得到秦穆公的扶持才当上晋国国君。但是,他当上晋国国君后,不仅没有感激秦国的恩情,反而与秦国反目成仇。夷吾一死,他儿子也秦国不和。秦穆公决定帮助重耳回国。春秋周襄王十六年(前636年),秦穆公派兵护送重耳回到晋国,夺得王位。重耳(为晋文公)即位后,封魏犨为大夫,承袭魏氏封邑;从此,魏氏成为晋国列卿之一。晋悼公元年(公元前573年),魏犨的子孙魏绛(世称魏庄子)为晋国司马,执掌军法。当时,山戎向晋国请和。《春秋左传·襄公四年》载:晋悼公认为:“戎狄无而贪,不如伐之。”魏绛说服晋悼公说:“诸侯新服,陈新来和,将观于,我德则睦,否则携贰,劳师于戎,而楚伐陈,必弗能救,是弃陈也,诸华必叛,戎禽兽也,获戎失华,无乃不可乎。……”魏绛向晋国国君说陈说签订和约有五大利处。于是,晋国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山戎等缔结了友好条约。8年之中,晋国九合诸侯,称为霸主。“晋侯以乐之半赐魏绛,曰:‘子教寡人和诸戎狄,以正诸华。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请与子乐之。’” (见《春秋左传·襄公十一年》)魏氏后裔为了纪念先祖魏绛,特将“九合”作为自己的堂号。魏氏家族已发展为名声显赫的大族。魏绛特将邑都迁徙至安邑(今山西省夏县安邑故城)。战国周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年),魏桓子驹与韩康子、赵襄子联合灭掉智伯,三分其地,建立了事实上的魏、赵、韩三个诸侯国,这就是历史上的“三分晋地”。周定王二十四年,魏桓子的孙子魏斯正式建立魏国,称魏文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前 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认魏和赵、韩为诸侯国。  魏昭王十九年(公元前277年)昭王去世后,魏安釐王圉继承王位。他妒忌同父异母兄弟魏无忌,把他封于魏的东部边境的“宁邑”(今宁陵县城北十五里)。魏无忌别称“信陵君”,与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合称四公子。由于,魏无忌“仁而下士”,各国名士从千里之远投其门下,有“食客三千人”。 魏姓在宁陵一带盛极一时,家族地位十分显赫。魏王假三年 (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破大梁城,虏魏王假,魏国灭亡。魏国从魏斯正式建立诸侯国至秦灭魏,共历九位君主,存在241年。

秦灭魏后,在魏地建立郡县,杀死魏王假和他的几个儿子,并且“秦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将魏王族和部分贵族俘虏迁至秦都咸阳 (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置于秦政权的直接监督之下。因此,魏姓族人在陕西境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同时,流落民间的魏氏族人也纷纷向山东、山西、河北、甘肃、宁夏等为主的北方广大地区扩展。其中,魏氏在山东一带又形成一大郡望。山东定陶的魏相(约前59-?),字弱翁。他为人严毅,刚正不阿,扶佐刘邦完成西汉大业,先后任茂陵令、杨州刺史、河南太守、御史大夫等职,后官至丞相,被封为高平候。

西汉时,魏无知的一位玄孙魏汉开基任城(今山东济宁任城)。任城魏氏也是风云一时的望族,西汉兖州刺史魏衡、魏珉,东晋尚书左仆射魏舒等均出自这一支。魏无忌的第五世孙魏歆为巨鹿(今属河北晋州)太守,被封为曲阳侯,定居于巨鹿。有族谱载,魏歆为魏无忌的第六世孙。其实有误。按《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孙无知,汉高梁侯。生均。均生恢,恢二子:伯纶、彦。彦字叔纶,张掖太守。生歆,字子胡,巨鹿太守,初居下曲阳。二子:愉、悦。愉字修长,侍中……”因此,巨鹿发展成为魏姓历史上最著名的大郡望地。魏歆为巨鹿魏氏的始祖。据《元和姓纂》载:“曲阳侯,西汉巨鹿太守魏歆居巨鹿,传至沈,长子俦为东祖,次子植为西祖。东祖支属传钜鹿县侯魏兰根,而西祖支属传北齐史学家魏收(系魏徵的族兄)。”也就是说,唐朝名相魏徵(580-643年)就出于巨鹿魏氏。《新唐书·魏徵传》载: “魏徵,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隋乱,诡为道士”。魏徵作为唐太李世民的重要辅臣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前后陈谏二百余事,曾对太宗说:君主“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他还常劝太宗以隋朝的灭亡为鉴戒,认为君好比舟,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任贤受谏”,“薄赋敛轻租税”等。唐太宗十分器重他,委以相位。魏氏一族在唐朝地位显赫。魏徵的第五世孙魏谟(794-859年),字申之,大和七年(833年)进士,任右拾遗,迁右补阙后,任起居舍人、谏议大夫、判弘文馆事。武宗登基后,魏谟因和李珏、杨嗣复同党受牵连,被放逐任汾州(今山西汾阳县)刺史。魏谟去世后,被谥赠司徒。

唐代,河北钜鹿魏氏的第四十二世孙魏慕中迁居江西南昌,为南迁始祖。(见江西《兴宁县志》)魏慕中的第十二世孙魏启沅又从南昌迁居广昌。魏启沅的第五世孙魏祯(有谱作贞),字光卿,从建昌府广昌迁居福建宁化石壁村。他的儿子魏文俊自宁化迁徙清流。唐总章二年(669年),陈政为朝议大夫统领岭南行军总管事,率军入闽。河南光州固始籍军谋祭酒魏有人、府兵队正魏仁溥(浦)随军入闽后落籍福建。据《台湾省通志》和《漳州府志》载:陈政入闽时,陈政母魏敬随军前行。仪凤二年(677年),陈政染病而逝后,魏敬协助陈元光参与军机,制定方略。魏敬又协助陈元光驻兵屯垦,教育当地人种桑,举办学校,发展农桑和文化教育事业。漳州人感受激她的功德,特建庙祀,尊称为魏妈庙。

唐天祐元年(904年)中原战乱,魏看率族人由润州上元县小郊村南下入闽,迁居玉融(今福建福清)。魏看为福清魏氏开基始祖。魏看后裔分衍于福清各地及福建的福州、长乐、连江、罗源、永泰、闽清等地。唐末,魏徵的第十七世孙魏弥的长子魏进富入闽,徙居福建永定苦竹堡;次子魏进兴迁居福建南靖梅乡。

后周时,魏徵的第十四世孙魏裕为校尉从淮甸(今淮安、淮阴一带)迁居今南京市高淳县双塔乡下塘村。宋高宗时,魏裕后裔、参知政事魏良臣两次出使金国议和有功,朝廷将“潘崇道场”赐与魏良臣作香火院。“潘城道场”因此改称“净行寺”。高淳魏氏也就被称为净行寺魏氏。净行寺魏氏尊魏裕为开基始祖。净行寺魏氏分衍为16支,主要分布在“四府八县”(“四府”即江宁府、太平府、宁国府、宣州府和从宣州迁往四川绵州、夔州两支)。

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江西南昌魏慕中的后裔魏子元授福建布政使,迁居江西石城迁居江西石城龙上塘台乡赖家庄,为石城魏氏开基始祖。魏子元的第五世孙魏才禄(字攸宜),曾任奉议大夫。他有4个儿子:长子魏元(字国泰),于元至大四年(1311年)由江西石城迁居广东长乐。次子魏亨(字国通)移居福建上杭;其第五世孙魏邦政从上杭迁居广东龙川。第三子魏利(字国顺)留居石城;其后裔迁居安远。第四子魏贞(字国正)由石城迁居福建延平府(今福建南平市),再迁徙浙江温州;其两子,一子移居广东揭阳,还有一子迁居居海丰。但是,也有魏氏族谱研究者指出,魏姓先祖中,并不存在魏慕中其人。这魏慕中是从《魏氏宗谱·历代名贤考》中“謩”字成了“慕”, “申”字成了“中”。

宋时,魏徵的第五世孙魏谟之后魏祢从原居赣南广昌、石城一带,迁居福建宁化石壁溪(村)。魏祢有3个儿子。明初,因海寇侵扰,长子魏进富等昆仲,迁居福建永定黄竹烟;次子魏进兴于洪武年间再移南靖梅乡九龙埔北龙庄;三子魏进旺宜广东嘉州(今广东省五华县)。

从明代始,福建、广东的魏姓族人陆续迁徙海外。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福建的魏亮入台垦荒开基,是魏氏落籍台湾的始祖。明末清初,漳州南靖梅林魏姓族人为了生计,飘洋过海,赴台湾、新加坡等地谋生。

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福建人朱一贵在台率众反清复明。清朝廷派兵入台镇压。福建同安人魏大猷随军入台,并因平叛有功升任安平水师协镇,留居台湾安平。康熙末期,又有魏弥的后裔魏文仲从福建漳州徙居台湾台南市一带。雍正年间(1723-1735年),魏进兴的后裔魏习赋、魏祉千、魏可俊从福建漳州南靖流海入台。乾隆年间(1736-1795年),广东长乐魏氏魏元的第十三世孙魏应浩、魏特敬迁居台湾新竹县埔上寮开垦基业;福建魏进兴的后裔魏愧烈从福建汀州垦居今台湾新竹新埔一带。从福建、广东入台的魏姓族人大都集中居于台北、台中、新竹、高雄等地。魏姓在台湾姓氏人口中排列第44位。 至清代始,也有许多魏姓族人相继迁居世界各国。

如今,魏姓族人已遍及全国各地;魏姓人口在中国姓氏人口中排行第47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3%。魏姓的主要郡望地有巨鹿、任城等;主要堂号除“九合”、“巨鹿”之外,还有“敬爱”、“治礼”、“十思”等。

上一篇:郭氏源流
下一篇:苏氏源流
网友分享

站内搜索
相关文章
中国林氏宗亲网推荐榜
  • 世界林氏宗亲总会世界林氏网马来西亚林氏宗亲总会泰国林氏宗亲总会柬埔寨林氏宗亲总会新加坡林氏九龍堂自治会雅加达林氏宗亲总会福建省晋江市闽南比干庙林茂光将军专栏中国林氏站长博客浙南寻亲归祖
    欢迎提供宝贵意见東井圓佛會超级品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