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广告位招租:13727944447

冯氏源流

作者:Admin  打印本页   更新时间:2009-6-3 1:15:41  返回首页

一、渊源

出源有三:

(一)冯出自姬姓为黄帝裔孙周文王之后

据《通志·氏略·以邑为氏》载:“冯氏世本姬姓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毕万封魏,支孙食采于冯城,因氏焉”也是,周文王第十五子姬高,封地于毕,叫毕国公,又称毕公高。四百年后,毕被西戎所灭,毕高后裔毕万投奔到晋国。《左传·闵公元年》有一则“毕万筮仕于晋遇《屯》之《比》”故事,毕万想到晋国去做官,不知仕途如何,于是用《周易》占了一卦,这个卦就是《屯》卦,初爻变,这就成了《比》卦。精通易经辛瘳给推测吉凶:“初,毕万筮仕于晋,遇《屯》之《比》(指遇到《屯》卦初九爻由阳变阴,而成《比》卦),辛廖占之,曰:“吉。屯固,比入,吉孰大焉!其必蕃昌。震为土,车从马,足居之,兄长之,母覆之,从归之,六体不易(指土、车马、足、兄、母、众不改变),合而能固,安而能杀,公侯之卦也。公侯之子孙,必复其始(指重做诸侯)。”毕万在晋,多次随晋献公出征,屡立战功。晋献公把魏地封给,任魏大夫,并封给毕万奉禄食采地于冯城(陕西省大荔县的冯翊城)。毕万子孙以邑为姓。史称冯氏正,谓之河南冯氏。

(二)冯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

据《世本》载:春秋后期郑简公时(公元前565~公元前530年),冯简子为郑国大夫。他博学多才,能断大事,当时郑国凡事要跟诸侯打交道,许多大事都先同他商议,再做决定。郑简公冯简子于冯。他的后代用封邑作为自己的姓氏。

(三)冯氏为司马迁之后

关于冯氏的出源,还有一个传说,说是冯氏为大史学司马迁的后裔。相传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出塞攻打匈奴战败被俘,司马迁替李陵说了几句解释的话,触怒了汉武帝,把他投下监狱。第二年,汉武帝杀了李陵全,处司马迁以宫刑。为了逃脱父狱之累,保留司马家的香火,司马迁的两个儿子,一个改姓同、一个改姓冯。就是在司字和马字的左边分别加上一竖和两点水。

 

冯氏最早的出源地应是陕西。毕万封地在魏,奉禄食采地理应在陕西大荔的冯城。冯氏有声望的世家大大都居于陕西省兴平县东南的始平,被称为冯氏始平世系。战国周贞定王介二十三年(公元前446年),毕万的后裔魏文侯建立魏国。魏斯之子魏启(字长卿)封于冯(河南省荥阳县西)。故魏长卿的子孙也姓冯。其世家大大都居于杜城。因此,冯氏形成声望极高的始平、杜城两大世系。

战国时,冯姓族在政治舞台就十分活跃。齐国的孟尝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有罪者”, ,号称有食客三千。 (《史记·孟尝君列传》) 冯驩投靠孟尝君。起初孟尝君把他当作一般门客对待。孟尝君派他到封邑薛地收取债息。冯驩把不能还息的债券烧掉,回去后对孟尝君说:“讨来的钱全部买了'义'带回来。”当时,孟尝君还不明白什么意思。后来,孟尝君罢了官到薛地去,薛人夹道欢迎,这时孟尝君才省悟,感激地对冯驩说:“今天尝到了替我买的珍贵物品——义,这可是万金难买呀!”冯氏族人为了纪念这位先祖,便以“市义”为堂号。还有韩人冯亭任上党太守,开基上党冯氏一族。秦国伐韩,攻上党;韩国不能守,冯亭即与赵国联系,把上党入于赵国,赵国封冯亭为华阳君。冯亭与赵国大将军赵括共同抗击秦军。秦将白起攻长平,冯亭及赵括战死,赵军四十万人被俘活埋。冯亭死后,其族分散,有的留上党潞县、有的在赵,子孙散居各地。秦灭六国后,冯亭后人冯毋择、冯去疾、冯劫皆为秦国将相。这一支冯氏郡望地为上党。

西汉文帝时(公元前179~公元前157年),上党冯氏的冯唐为车骑都尉,徙居安陵;其弟冯骞也自上党徙居京兆杜陵。这一支冯氏后来发展成为当地名门望族,以冯骞为开基始祖,郡望地为杜陵县。

西汉时,冯氏还出了一位了不起的女政治家、女外交家。汉武帝为了与西域诸国最强大的乌孙国(在今新疆伊犁河流域)结成对抗匈奴的联盟,将解忧公主下嫁给乌孙的国王。解忧公主的随行侍者冯嫽也嫁给了乌孙权位很高的右大将。冯嫽通晓古今,胆识过人,才干出众,多被以正式使节身份出使西域,了加强汉族与西域少数民族的团结,贡献了毕生精力,成为国第一位女政治家、女外交家。

汉宣帝三年(公元前71年),上党冯氏冯亭的后裔冯奉世任卫侯,奉命持节出使大宛。冯奉世(?—公元前39年),字子明,原籍上党潞(今山西省潞城东北)人,后移居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西汉名将。冯奉世家族在西汉一直享有很高的名望,他的祖父冯唐在汉文帝时期就是代相之子,闻名于朝野。汉武帝末年,冯奉世以良家子弟选为郎,当了宫廷卫兵。昭帝时,以其功劳补为武安长。他熟读《春秋》,攻读兵法,在前将军韩增的引荐下任军司空。这次,他奉命持节出使大宛时,逢莎车贵族叛反,杀汉人官员。冯奉世率兵击破莎车,威震西夏,被封为光禄大夫。汉元帝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冯奉世被任命为执金吾,职掌北军。不久,上郡(今陕西省北部)一万多原来归降汉朝的胡人发生叛乱。冯奉世持节率兵前往打击,稳定了边境局势。初元三年,右将军典属国常惠死后,冯奉世调任为右将军典属国,掌管少数民族事务。几年后升为光禄勋。后又大破羌虏,于边郡要处屯田。赐奉世爵位为关内侯,任左将军。冯奉世死后葬于山西黎城。清康熙《黎城县志》载:“冯奉世在县城东北戚里店北,又名将军”。该墓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冯奉世之子冯野王,字君卿,通诗书,历官陇西太守。冯奉世之女冯婕妤,为元帝昭仪皇后。而冯野王的弟弟冯立,继其兄野王为上郡太守。冯立居职公廉,治行亦与其兄相似,吏民美其行,歌之曰:“大冯君,小冯君。兄弟继踵相因循,聪明贤知惠吏民,政如鲁、卫德化钧。”冯家一时成为权倾朝野的大族,所以,有冯氏出上党者(今山西长治、潞县一带),皆为汉左将军冯奉世之后之说。冯奉世还有一个儿子叫冯参(?-前6)。他学通《尚书》,少为黄门郎给事中,宿卫十余年。成帝时(公元前32~公元前7年),冯参任上河农都尉,为代郡、安定太守,复为谏大夫,后封宜乡侯。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哀帝即位后,帝祖母傅太后用事,以宿怨杀中山太后。冯参以太后弟被诛连,自杀。长乐冯氏,尊冯参为开基始祖。

东汉时,颍川郡父城县(今河南郏县南)人冯异(?—34),字公孙,少好读书,能通晓《左氏春秋》和《孙子兵法》,王莽末年任颍川郡郡掾之职,后任征西大将军,东汉中兴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因他久居颍川(今河南宝丰、禹县一带),颍川冯氏多为他的后裔。

西晋“永嘉之乱”后,冯姓族人也大举南迁,进入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等地。

西魏时,冯宁出任宁州剌史,所以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以西、陕西的华阴以东)冯氏多为冯宁的后裔。

正始三年(409年),鲜卑化的汉人冯跋率兵平定麕臣的叛乱,建立北燕政权,自立为天王。冯跋,字文起,小字乞直伐,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后燕慕容宝时,他署中卫将军,东徙龙城(今辽宁朝阳)。冯跋为王后,冯氏一跃成为北燕王室。冯跋之弟冯弘(字文通)被封中山公。北燕冯跋二十二年(430年),冯跋病重时,宋夫人有为其子图谋王位之意。于是,冯弘带兵入宫平变。冯跋于惊惧中去世后,冯弘遂即天王位。冯弘在位时,弱小的北燕国屡遭北魏侵犯。太兴六年(436年),北魏再攻北燕时,冯弘随高句丽援军从都城龙城(今辽宁朝阳)撤退,北燕亡。太兴八年,冯弘寄居高句丽,复有归南朝宋之意,引起高句丽嫌恶,遂被杀,后被谥昭成皇帝。北燕将亡时,冯弘的第三子冯业受父命,率300人乘船南下,投靠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留居广东新会。刘义隆初封冯业为怀北侯、新会太守,后封为罗州剌史(今廉江、茂名一带)。冯业就成为岭南冯氏的开基始祖。冯业之子冯宣继任罗州剌史。冯宣生冯融,冯融生冯宝。冯宝曾任高凉太守,并娶辖部落十余万的高凉蛮酋豪族冼氏之女冼英为妻。梁武帝封冯宝为护国公。冯宝卒于陈朝永定二年(558年),葬于高州良德东十五里之凤凰山磨盘岭。冯宝去世后,其子冯仆年(仅九岁)任阳春郡太守,由冼夫人主政。洗夫人主政十多年政务治理得有条有理,境内汉俚一家,不分彼此,岭南数郡奉她为圣母。北燕亡国后,冯氏王室子孙散居于京兆(今河北省内)一带,冯弘的第二子冯朗的女儿冯有还是魏文成帝的皇后,所以这一族系势力仍然庞大。北魏时,冯诞和后魏高祖同岁,幼同学,并娶高祖妹安乐公主,为驸马都尉。他常和高祖同舆而行,故有同舆、同砚、同案“三同”之说。太和十九年(495年)北魏孝文帝下了一道《谥冯诞诏》,说:“案谥法:善行仁德曰‘元’,柔克有光曰‘懿’。昔贞惠兼美,受三谥之荣,忠武双徽,锡两号之茂。式准前迹,宜契具瞻。既自少绸缪,知之惟朕。案行定名,谥曰元懿。”(《魏书·冯熙附传》)冯诞一支的冯氏便以“三同”作为自己的堂号。

至南北时期,冯氏已在全国形成几个大的支脉,即冯奉世的上党冯氏、冯异之的颖川冯氏、冯宁的弘农冯氏、冯弘的京兆冯氏、冯参的长乐冯氏。所以,《姓氏考略》说:“冯民出颍川者,汉征西左将军冯异之后;出上党者,左将军冯奉世之后;出长乐者,宜都侯冯参之后;出京兆者,燕王冯宏之后;出弘农者,西魏宁州刺史冯宁之后;出河间者,唐监察御史冯师古之后。”此时,冯氏主要的繁衍生息地还是集中于山西、河南、河北,扩衍至山东、四川、湖北等周边地区。

至唐代,南迁冯氏族人,在江南各地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许多名门望族。如婺州(今浙江金华)东阳的冯宿(767~836年)、冯定俩兄弟于贞元十二年(796年)同科登进士。冯宿历工、刑二部侍郎,累封长乐县公,擢东川节度使,著有文集四十卷传于世。冯定也累迁谏议大夫,擢桂管观察使,入为国子祭酒。唐广明二年(881年),冯孝业公自河南固始入闽,卜居福建宁德白鹤盐场,继而迁徙至东洋洪口。

唐末,为避“黄巢之乱”,河南固始一支冯氏迁徙至福建宁化石壁。至宋代,石壁冯氏分出上杭、漳州、武平等支脉,至宋末元初,上杭冯氏有的又南迁至广东的平远、潮州、揭阳,后再迁至丰顺、梅州等地。入闽的冯氏族人有迁徙至长乐市玉田镇大溪村、宁德市福安溪潭镇双峰村等地。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冯益出任湘乡总辖,从金陵迁湘乡,子孙世居山田,至十四世分为瑺、涟、禄三大

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湖广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昌云梦县一带)冯氏出了一个三元及第的状元。据当地族谱载,世居湖广鄂州江夏冯式官拜左侍郎。夫妇俩积德好善,但年近五旬,还尚无子嗣。夫人劝冯式纳妾,冯式拒绝了。不久,夫人忽梦见一金身罗汉下降,遂生一子,取名“京”。 冯京(1021~1094年)中状元后,以将作监丞通判荆南军府事;回京后,值集贤院,拜龙图阁待制,出知扬州,以翰学士被召还京。神宗即位,冯京复为翰学士,改御史中丞。王安石行变法。冯京上疏万言表示反对。王安石欲将他罢黜,但神宗认为冯京可用,反而任命冯京为枢密副使,后进为参知政事。后因郑侠妄言时政使冯京受到牵连,被罢知亳州。哲宗即位后,司马光、范祖禹极力举荐冯京为枢密使,冯京以老为由辞却。哲宗乃以之为太一宫使兼侍讲,改宣徽南院使,拜太子少师。绍圣元年(1094),冯京因病去世,著有《灊山集》。冯京有9个儿子63个孙子,后裔遍及各地,自立门户开基立业。

元代,世居江西丰城县冯家圳上的冯有运(字秉枢)因避兵乱,挈三子迁徙至湖南长沙。长子冯斗牛的后裔衍至湘潭霞湾;次子冯斗祥后裔衍至湘潭油麻岭;第三子冯斗璧(字光陵,元代进士)后裔散居长沙、祁阳、茶陵、攸县、湘潭、衡阳、醴陵间。

从元末至明初始,有多支浙江、江西的冯氏族人迁徙至湖南。元末,冯亮为避兵乱由浙挈家迁徙至湖南茶陵。其子冯琼虽然在外地当官,辞仕后依然转徙至湖南湘潭。冯琼的3个儿子三:长子冯恒、次子冯忠居于三门;第三子冯信于明永乐时(1403~1424年)居于湘潭裴公市月形山。如明洪武三年(1370年),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的冯桦一携子冯必文、冯必祥偕胞弟冯桦二、冯桦三、冯桦四迁居湖南衡阳西乡。其中,冯桦一定居于重江东庄;冯桦四携子冯必亮、冯必孝定居于西乡上东庄;冯桦二定居于光政花园;冯桦三落居清化土锡塘。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冯千五(讳镇)从江西的丰城迁徙至湖南浏阳的浏西二十五都龙船湾(今称冯家塅)。明代,冯学华(字念溪)为避兵患从江西迁徙至湖南长沙西湖。

明天顺二年(1459年),冯汶率子冯志浚、冯志厚迁徙至象坎暘晡(即今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洋中镇上坎村)。这一支冯氏后裔分居于宁德、福安、罗源、古田等地。

清康熙至乾隆年间(1662~1796年),有数支广东、福建冯氏移居台湾。冯姓在台湾也是一个大姓,列第67位。

可以说,冯姓在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姓氏。他的郡望地就有:始平、杜陵县、颖川、上党、长乐、京兆、弘农、河间等;主要堂号有:“同舆”或“三同”、“市义”等。冯姓是列中国姓氏人口的第27位的大姓,分布也比较广泛,遍及全国各地,主要分布于广东、河南、河北、江苏、山东和云南等地。

 

上一篇:姜氏源流
下一篇:严氏源流
网友分享

站内搜索
相关文章
中国林氏宗亲网推荐榜
  • 世界林氏宗亲总会世界林氏网马来西亚林氏宗亲总会泰国林氏宗亲总会柬埔寨林氏宗亲总会新加坡林氏九龍堂自治会雅加达林氏宗亲总会福建省晋江市闽南比干庙林茂光将军专栏中国林氏站长博客浙南寻亲归祖
    欢迎提供宝贵意见東井圓佛會超级品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