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广告位招租:13727944447

姜氏源流

作者:Admin  打印本页   更新时间:2009-6-3 1:16:37  返回首页

一、渊源

姜姓出源有三:

(一)姜出自神农为炎帝之后以居地为姓

据《元和姓纂》载,炎帝神农氏,因生于姜水(今陕西岐山县西),而以姜为姓据《水经注》载:“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姜姓与姬、媙等20个古姓均起源于公元前两千多年前母系氏社会,是最古老姓氏之一。神农氏第十七代孙姜太公,即吕尚,因辅佐周文王得天下,后被周文王封于齐。姜太公便为齐的创建者,并以封地为姓。到了战国时期,齐国被田和所灭,吕尚的后裔分散各地,有的姓吕,有的姓姜。故史书云:姜吕源于一脉。姜姓属地广汉(今四川梓潼县)。《百姓》注姜氏郡望天水(今甘肃省渭县西南)。永安姜姓郡望天水。

 (二)少数民有姜姓。

据史书载,早在春秋时期,西戎有以姜为姓的,故称姜戎,原在瓜州(今甘肃敦煌西),后逐渐东迁,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迁至晋南,属于晋国。周襄王二十五年,姜戎帮助晋国邀劫袭郑未成功的秦师于崤,俘虏秦国盂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可见那时的姜戎已十分强大。

国满、侗、瑶、彝、蒙古、土、保安、白、俄罗斯、朝鲜等民族均有姜姓。

(三)其姓改姓姜。

据《通志·氏族略》载:“亘庭昌唐上元准制改为姜氏。”

《宋书·吐谷浑传》载,宋时,有羌改姜姓。

清时,满八旗中的姜佳氏改为姜姓。

 

汉族姜姓发源于姜水(今陕西岐山县西),以炎帝为始祖。虞、夏之际,炎帝裔孙伯夷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今河南省南阳县西),建立吕国,被赐以吕姓。商末,伯夷的后裔吕望辅佐周文王,修德振武,助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周初分封时,吕望被封在齐(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治国有方,创建了泱泱大国——齐国。齐国以姜姓,故吕望也叫姜子牙(姜太公)。姜姓齐国共历29任君主,至周安王十六年(公元前386年)田和立国,齐国才改为妫姓。至公元前221年,秦灭韩、魏、楚、燕、赵后,使将军王贲从燕地南攻齐国,俘虏齐王建,齐国灭亡。齐国灭亡后,姜子牙的后代子孙散居各地。虽然,姜太公后裔姓氏繁多,大致上有:姜姓、吕姓、丁姓、高姓、齐姓、卢姓、邱姓、丘姓、庆姓、贺姓、桓姓、查姓、柯姓、年姓、柴姓、崔姓、骆姓、章姓、聂姓、国姓、高堂姓、太公姓、卢蒲姓、淳于姓、厉姓、易姓、青姓等等;但姜姓是其主要的姓氏之一。

西汉初,姜姓在河南、山东发展为关东大族。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建信侯娄敬向刘邦进言:匈奴其部族离长安较近的仅有700里,一天一夜就可以到达,而东部中原地区齐、楚、燕、赵、韩、魏等国的贵族势力很强,仍具有兴兵与西汉政权相抗衡的号召力,这样北有匈奴,东有六国强族,对西汉政权是极大的威胁。因此,娄敬向刘邦建议迁徙山东豪强以实关中,这样“无事可以备胡;诸侯有变,亦足以率以东伐。”刘邦采纳这一建议,并命娄敬负责实施。故姜姓也被迫徙至关中,遂居天水(今属甘肃)。所以,天水成了姜氏最大的集聚地,大都数姜氏以天水为郡望地。

也就在齐国亡后,姜氏子孙四处逃亡时,有一部分姜氏族迁徙至四川、江苏等地。四川广汉雒县汛乡(今四川省德阳市孝泉古镇)的姜诗以孝闻名。雒县名士庞盛被语录诗的孝母之心感动,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婚后,夫妻俩齐心协力,待奉犯有眼疾的母。后以,姜诗以“孝廉”应召作了江阳的县令。他为官依然爱民如子,清明廉政。姜诗死后,汉明帝下诏为其立祀,彰扬姜氏一门三孝,修建了“姜公”。至东汉,姜氏在江苏已繁衍成大族。所以,彭城(今江苏徐州)广戚的姜肱、仲海、季江兄弟的家族已是“家世名族”。这个家世名族以仁爱为本。“俱以孝行著闻。其友爱天至,常共卧起。及各娶妻,兄弟相恋,不能别寝,以系嗣当立,乃递往就室。”后人常用“姜被”来比喻这种兄弟间的友爱与和睦。姜肱博通《五经》,兼明星纬,“士之远来就学者三千余人。诸公争加辟命,皆不就。二弟名声相次,亦不应征聘,时人慕之。”东汉熹平二年(173年)姜肱去世后,“弟子陈留刘操追慕肱德,共刊石颂之。”广汉也因此成为姜氏另一个重要郡望地。

三国时,姜姓以天水姜氏的姜维最为出名。姜维,字伯约,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甘谷县)人。《后汉书·西羌传》:“西羌之本,姜姓之别也。”姜维的父姜炯为天水郡功曹,死于战场。姜维子承父业,也从军任参军。三国太和二年(228年),诸葛亮兵出祁山,夺取天水、南安、安定等郡。镇守天水的魏将姜维归附蜀汉,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青龙二年(234年)诸葛亮病死后,姜维就担负起保卫蜀国的重任。姜维死后,其后裔留居于四川。

两晋至南北朝时期,虽然居于中原一带的姜氏族人也随大规模的移民潮渡江南徙。但远离中原战火的天水却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仍然是姜姓的发展繁衍中心。唐总章元年(668年),司戎太常伯姜恪兼检校左相。姜恪为秦州上邽(今甘肃天水)人。姜恪的祖父姜远曾为秦州剌史;其父姜宝谊左武卫大将军。武德二年(619年)六月刘武周进围介州(今山西 介休县)时,唐高祖命左武卫大将军姜宝谊与行军总管李仲文击刘武周。姜宝谊在率兵追杀途中遇伏被捕。设法逃出后,唐高祖再次命姜宝谊、李仲文二人带兵攻打刘武周,又被宋金刚俘获。高听到姜宝谊再次被捕的消息后,含着泪说:“彼烈士,必不下贼,死矣!”“贼平,诏迎其柩,赠左卫大将军、幽州总管,谥曰刚。”

唐代,一支天水姜氏迁居钦州遵化(今广西钦州灵山)。舒州刺史姜神翊,祖籍甘肃天水,为钦州参军时,移居钦州遵化;其后裔扩衍于周边地区,九真(今广西、越南清化省清化一带)姜姓,就是出自姜神翊一门。唐德时(780~805年),姜神翊嫡孙姜公辅 (?~805年,字德文),进土及第,补校书郎,复应制科高第,授左拾遗,召为翰学士,兼任京兆户曹参军。建中四年(783年),朱滔叛乱时曾有密书与其弟朱砒相约。姜公辅向帝票奏请杀朱泚,德宗不从。朱滔率叛军进犯长安时,姜公辅护驾出走,至奉天,奏请德宗下诏,召集诸路兵马勤王护驾,因而制止了朱泚叛军的扰乱。德宗姜公辅护驾和进谏防御有功,任他为谏议大夫。不久,又擢升姜公辅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办理宰相之事)。许多《姜姓宗谱》都载有德宗皇帝赐姜公辅为宰相的圣旨。圣旨全文为:“奉天承运 皇帝诏曰 国家设言官之职 惟在朝夕纳言 以辅君德尔 谏议大夫同平章事 姜公辅 正气敢言 克尽乃职 特赐诰命 以示褒荣 受此茂恩 必勤 必慎厥 副朕怀尚 有显官需尔后效 大唐勒命之宝(皇帝的章即玉玺)。”可是,姜公辅这个宰相当得不长。驾幸至山阳城固县时,德宗长女唐安公主得病夭亡。德宗命厚葬公主。姜公辅力谏,说天子蒙难,不宜铺张浪费,应留此金银以赏三军。姜公辅因此恼怒了德宗,被罢为太子左庶子、右庶子,再贬泉州别驾。姜公辅入闽为姜氏最早的入闽者。姜公辅入闽后以修族谱为名,要求辞职。德宗作个顺水人情,下诏各省各州所有的姜姓上报,由姜公辅整理后,由皇宫御匠刻板印刷。姜公辅隐居福建南安九日山13年,逐完成“大唐勒修烈山四岳天水郡古谱总世系”,成为姜氏历史上第一位统修天下姜氏宗谱的人。贞元二十一年(805年)顺宗即位后,起用姜公辅为吉州(今江西吉安)刺史。姜公辅未及到任而卒。后裔留居福建。

唐末宋初,天水的一支姜氏为躲避战乱迁徙至江西永丰。2006年9月,在永丰县君埠乡君田脑村发现一套《天水姜氏十一修族谱》。该套族谱共有15本,详细记述了姜子牙为“姜氏第五十一世”及其出生年月、地点、名号、封号、父亲名字以及子孙情况。族谱中还记载了“姜太公銵台钓鱼”、“辅佐文王兴周灭纣”、“九十二岁金台拜。将”等故事。收藏该族谱的为姜氏第159世后裔。

南宋时,姜兆梦隐居于江西省的九江瑞昌白石畈,开基瑞昌姜姓一族。姜兆梦先祖为姜公辅之兄姜公培。姜公培任安徽和州太守,后居于金陵。南宋时,姜公培的裔孙姜文泰曾与岳飞一起抗金。岳飞被害后,姜文泰随岳飞之子岳霆、岳震隐居在湖北黄梅大河镇。后来,姜文泰的后裔姜兆梦移居江西九江的瑞昌。至宋时,西北之域天水姜姓已分布于今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安徽、山东及广东琼山等地。著名南宋词人、音乐家姜夔就是饶州波阳(今江西鄱阳)人。姜夔(1155~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他精通音乐,满腹经论,因不满秦桧当政,终身不仕,以空灵含蓄音律,来抒发自己的情怀,著有《白石道人歌曲》。四库全书提要称:夔诗格高秀,为杨万里等所推,词亦精深华妙,尤善自度新腔,故音节文采,并冠一时。南宋末抗元名将姜才(?-1276年)则是濠州(今安徽省凤阳)人。姜才为通州(今北京通县)副都统。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他为孙虎臣部先锋,与元军相持于丁家洲(今安徽省铜陵市附近江中),后与李庭芝共同退守扬州。至元十三年七月扬州粮尽,他与李庭芝东至泰州(今江苏泰州)被元将阿术围困,部将开门以降,他被都统曹安国擒送阿术,至扬州被杀。

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姜世良迁居福建泉州龙溪县红豆乡,开基并龙溪姜氏;其后裔移居于广东陆丰盐墩乡等地。至明代,浙江瑞安的姜氏以其精堪书法闻名于世。姜立纲的叔父姜琨,善书法,由太学生“拔南棘台写题奏”。姜立纲七岁时就以“能书”出名,被召入北京,命为“翰院秀才”。明天顺七年(1463年),姜立纲被授予中书舍人内阁制敕办事,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升为正五品吏部郎中,弘治四年(1491年)以誊录《宣宗实录》升为正四品太仆寺少卿。姜立纲历事四朝,凡内廷制诰、宫殿牌额,大都出其手笔。日本国门高十三丈,遣使求匾,姜立纲为书之。日本人说:“此中国惠我至宝也。”(何乔遴《名山藏》)

清乾隆二年(1737年),福建龙溪姜世良的第十一世孙姜朝凤渡海入台,卜居于台湾新竹县红毛港,成为姜氏入台的第一人。道光十四年(1834年),又有广东姜姓族人迁居于台湾新竹县北埔乡。此后,福建、广东等沿海姜氏族人陆续迁居台湾。姜姓在台湾繁衍为名列第62位的重要姓氏。

如今,姜姓郡望地有:天水、广汉,主要堂号有:天水、龙泰、稼穑堂、渭滨、敬睦、云磬、森阳等,已繁衍成为列中国姓氏人口第60位的大姓,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34%。但是,姜姓依然是典型的北方姓氏,其主要分布地还是在北方,尤以山东省为多,约占全国汉族姜姓人口的13%。

二、入明与定居

唐德宗时, 姜公辅任宰相,后贬为泉州刺史,因而其族人也辗转进入福建。姜公辅后裔姜胜从泉州迁居福州府侯官县七星井边。元末,因避兵寇掳掠,姜胜又举家隐居闽清县十四都杏坑底。明洪武元年(1368年),姜胜之子姜熙和从闽清迁居尤溪二十三都龙漈(今中仙西华)。姜胜的第三世孙姜九有4个儿子:长子姜崇光、次子姜崇旺、第三子姜崇兴、第四子姜崇良。4个儿子有一支从龙漈迁居梅列(今梅列区列东)。姜崇光的次子姜国通生二子:长子姜永成、次子姜永寿。明弘治元年(1488年),姜永成从龙漈迁居尤溪十八都龙口(今尤溪溪尾乡高山村林口),为溪尾龙口姜氏开基始祖。后来溪尾龙口姜氏分衍为林口、华兰、埔宁、九峰等支系。明弘治五年,姜永寿从尤溪溪尾高山龙口移居尤溪十八都华兰溪(今西滨镇华兰村)林口坑,为华兰姜氏大宗始祖,郡号“天水”。西滨姜姓有630多人,主要分布华兰村的大石、上下新厝、高厝兜院头隔、领尾等地。

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姜九从江西吉安府吉水县迁到归化(今明溪)砖坛溪;次年,他又迁徙永安贡川熊荆山(今贡川镇张荆村)定居,为永安姜姓开基始祖。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永安姜氏的姜宗二迁居明溪。(见永安贡川《姜氏族谱》)另据宁化安乐(陈坊)《姜氏族谱》载:明洪武年间,姜福二的儿子姜念五迁居闽汀归邑之贡川(今永安市贡川镇)。传至姜寿福迁徙至归邑胡坊(今明溪胡坊)砖团坑。姜寿福有3个儿子;长子姜官庆留居故地;次子姜官寿的裔孙姜旺迁居宁邑(今宁化县)铺头岗;第三子姜官九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从归邑(今明溪县)迁徙至宁化新村里(今宁化安乐乡)陈坊,为陈坊姜氏的开基始祖。

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姜苗三从沙县二十一都焦山迁居尤溪联合乡十一都(今惠州村);下传三代后迁徙至联合联南村定居,为联合姜氏开基始祖。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龙口姜氏第三世孙姜仙泰、姜仙起、姜仙椿、姜仙郎等尤溪小宁长岭圳(今埔宁村)。明万历八年(1580年),又有姜仙良、姜仙理迁居尤溪小宁近德兜。埔宁村长嶺圳姜姓现约有480多人,主要分布在埔宁村、尤溪县城关等地。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龙口姜氏九世孙姜正霭、姜正系又迁居尤溪溪尾九峰山仙僚(今九峰村)。九峰姜氏这一支560人,分布于上洋(上九峰)、下洋(下九峰)。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又有永安姜氏的姜宗四迁居沙县。据永安贡《姜氏族谱》载,从明代始,永安姜氏族人陆续迁徙至三明地区各地,如姜丙六迁居大田县;姜丙四后裔迁居尤溪县;姜福二迁居三元区的忠山;姜向盛、姜正英迁居明溪胡坊;姜宗绍、姜佛金、姜岩浒迁居明溪十六都岩后前庄;姜德永迁居明溪县吉口(今三元区吉区);姜宗一迁居明溪廖坑;姜宗三迁居三元区莘口镇龙安发龙峰;姜眉四迁居明溪桃枝坑;姜世德迁居三元区莘口镇沙阳;姜贵一迁居永安贡川的双峰村;姜胜四迁居沙县的洋口;姜振焘迁居三元区岩前镇的白叶坑。

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江西饶州的姜宣琼迁居福建的宁化。据宁化河龙(沙坪)《姜氏族谱》载:姜锦九的长子姜富琼(字东溪),原居江右饶州府安仁县崇德乡十三都基湖社黄塘,于明隆庆年间徙居宁化县招贤里(今宁化水茜乡)张坊村,历数年后又迁徙至潘家石祭。明万历末年(1620年),姜富琼的第三世孙姜延洪、姜延胜兄弟迁居永丰里沙坪村(今宁化河龙乡),开基立业。

明崇祯九年(1636年),永安贡川镇一支姜氏迁居尤溪八字桥乡村头村。

明末清初,姜全禄从沙县的镇头迁居沙县虬江的田坑村。

三、迁移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永安姜氏的姜佛十迁居浙江嘉兴。

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尤溪溪尾龙口姜氏第七世孙姜继孙在尤溪县随儒学正堂移居兴化府仙游县东门。第十世孙姜德金移居泉州。

民国时,永安姜氏的姜清松、姜清泰兄弟迁居台湾。

上一篇:巫氏源流
下一篇:冯氏源流
网友分享

站内搜索
相关文章
中国林氏宗亲网推荐榜
  • 世界林氏宗亲总会世界林氏网马来西亚林氏宗亲总会泰国林氏宗亲总会柬埔寨林氏宗亲总会新加坡林氏九龍堂自治会雅加达林氏宗亲总会福建省晋江市闽南比干庙林茂光将军专栏中国林氏站长博客浙南寻亲归祖
    欢迎提供宝贵意见東井圓佛會超级品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