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广告位招租:13727944447

谢氏源流

作者:Admin  打印本页   更新时间:2009-6-3 1:03:52  返回首页

一、渊源

出源三:

(一)谢是出自任姓为黄帝之后为姓

据《世本·氏姓篇》载:“谢,任姓,黄帝之后”《古今姓氏书辩证》也:“谢氏,出自黄帝之后,任姓之别为十,谢其一也。其在河南南阳宛县,……”相传,黄帝之子25,得其姓者14,为12姓,其第7姓为任姓。任姓有10个小国,其第一为谢国。周宣王时使召公营谢邑,以赐申伯,盖谢已失国,子孙亡散,以为姓。是为河南谢氏。

(二)谢氏出自姜姓,为炎帝后裔申伯之后。

相传,炎帝居于姜水畔,便以姜为姓。商代时,其后裔孤竹君长子伯夷与叔齐一起投奔到周。因反对武王伐商,逃到首阳山不食周栗而死。们的后裔仍留在商朝。周成王继位后封伯夷的后裔为申侯,称申伯。周厉王娶炎帝后裔申伯之女为妃,生子为宣王。宣王继位后,封母舅于谢(今河南汝南谢城)。春秋周庄王佗九年(前688年),谢国为楚国所灭,其子孙以新都之邑为氏,称谢氏。所以,《元和姓纂》载:“谢,姜姓炎帝之允(胤)申伯,以周宣王舅受封于谢,后失爵,子孙以邑为氏,称谢氏。”这支谢氏,史称谢姓正

(三)其姓改为姓谢。

谢氏是南北朝时期鲜卑改姓而来。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北齐时卫州人谢偃,其祖先孝政原是鲜卑族人,本姓直勒氏,后因在北齐做官,遂改姓谢,子孙由是以谢为姓

 

谢氏得姓于河南。春秋周庄王佗九年(前688年),谢国为楚文王灭后,谢国王室后裔流落于河南境域以及山东、湖南一带。陈留(相当于今河南东至民权、宁陵,西至开封、尉氏,北至延津,南至杞县)为谢氏最早的繁衍集中地。西周末至春秋时期,谢姓后裔除了大部分在河南境域繁衍外,还有一支迁徙山东,一支迁徙湖北,还有一支迁徙湖南,一支迁徙四川。战国时,谢姓已发展至陕西、四川等地;汉代时,谢姓播衍到会稽(今浙江绍兴)、山阴(今苏州)、下邳(今江苏邳县)以及九江(今江西九江市)等处。其中,以会稽郡谢氏人口最多。东汉建武末(56年),谢夷吾为全稽郡督邮,开基浙江会稽山阴谢氏一族。谢夷吾,字尧卿,东汉建武末(56年)为郡督邮,永平年间(58-75年)举孝廉,除寿张令,迁荆州刺史,历巨鹿太守;建初年间(76-84年)左转下邳令。所以,谢氏在山阴为当地的名门望族。

三国时,河南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南陈留镇)一带是谢氏后裔繁衍生息的主要集中地。三国曹魏时,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谢氏的谢缵曾任长安典农中郎将。

西晋“永嘉之乱”后。随着晋室南迁,陈留郡的谢氏亦大举南迁。西晋永嘉五年(311年),谢缵之子谢衡谢衡携南渡,落籍会稽始宁东山(今浙江上虞市南),开基会稽东山谢氏一族。谢衡,陈国阳夏人,“博览群书,精通儒学,熟谙礼仪,为人严谨”,太康元年(280年)为守博士,永寿元年(291年)为国子博士,元康中年迁太子少傅。谢姓成为当地族大势众、地位显赫的名门望姓。谢衡的儿子谢鲲弃儒入玄,是个清谈,死后葬在南京城南的石子罡。谢鲲儿子谢尚才德兼备,被誉为再世“颜回”,任豫州刺史,都督豫、冀、幽、并四州军事,把握着重要的军政大权。谢衡的另一个儿子谢裒(一作褒)在东晋王朝任侍中、吏部尚书等要职。谢裒的3个儿子都是东晋朝的重臣。东晋升平元年(357年)谢尚逝死后,谢裒的长子谢奕被任命为安西将军,都督豫、兖、冀、并四州军事。翌年,谢奕逝世后,被追封为镇西将军;其职由谢裒的小儿子谢万接任。谢裒的次子谢安更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谢安(320—385年)字安石。他出身于名门世家,从小受家庭的影响,在德行、学问、风度等方面都有良好的修养。谯郡的名士桓彝赞赏他:“此儿风神秀彻,后当不减王东海(即王承,东晋初年名士)。”当时的宰相王导也十分器重他。朝廷屡次请他入仕,但他以各种借口辞退,隐居于会稽的东山(今浙江上虞县一带),经常与王羲之、支遁、许询等社会名流一起游山玩水,吟诗咏文。一直到了40岁,他才入仕任司马,官至尚书仆射加后将军。东晋太元八年(383年),苻坚率87万大军进犯东晋。谢安自己坐镇建康,派弟弟谢石担任征讨大都督,侄儿谢玄担任前锋都督,带领八万军队前往江北抗击秦兵,又派将军胡彬带领水军五千到寿阳(今安徽寿县)去配合作战。淝水一战,谢安大败苻坚,使东晋转危为安。因此,会稽谢氏也名声大起,谢安封庐陵郡公,谢石封南康公,谢玄封康乐公,谢琰封望蔡公。谢氏一门四公,荣耀无比;谢氏家族先后与琅邪王氏、邪诸葛氏、太原王氏、陈郡殷氏都建立起了婚姻关系,家族声望达到顶峰,成为江左士族领袖。谢裒有六个儿子:谢奕、谢据、谢安、谢万、谢石、谢铁,后分成六个支派。谢安后裔以“东山”作为郡望,以“威怀”、“安晋”作为自己的堂号。而谢玄后裔则以“宝树”为堂号。据《晋书·谢玄传》载:谢安曾训诫子侄时说:“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谢玄回答说:“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这就成了“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典出之处。因此,谢玄后人便以“宝树”为堂号。

同时,中原谢氏也逐步向陕西、云南永昌、四川彭水一带及贵州北部播迁,并且逐渐在当地发展为大姓。

唐代始,中原谢姓逐渐迁徙福建、广东等地。据古田石床《谢族家谱》载:谢成“于武德二年(619年)为唐平南守,居三山福城,不慕北土,竟为南枝。” 唐总章二年(669年)陈政率军入闽时,大批中原谢姓军士随军入闽,落籍于福建各地。唐圣历元年(698年),虔州节度使、阳夏谢氏谢灵运的后裔谢令淮为避乱辞官携子德额及家眷120余人从江西雩州县(今兴国)择迁广昌张川际开基。谢令淮的第四世孙谢善宰为光禄大夫,“于唐元和十年(815年)再避乱携家众入闽,定居绥西(今建宁)西里元彭田社,又曰龙津坊开基。”(建宁客坊水尾村《谢氏族谱》)谢善宰的后裔分布于闽西建宁、宁化,其后又有分迁于江西广昌、广东梅县、浙江等地者。唐大中八年(854年),河南光州固始的谢文仕(号闽峰)为光禄大夫、授兵部尚书职,于大中十三年(859年)辞职后,“由淮入闽,驻福州,后寻至福宁麦山下埔樟澳开基。”谢文仕的后裔分布在闽东霞浦、宁德等地,是闽东一大派系。唐僖宗时(874-888年),谢衡的后裔有一支迁居江西宁都。唐乾符六年(879年),河南光州固始朱皋镇的谢十八兄弟4人因避黄巢之乱入闽,分居于福州闽县、晋江、惠安、永春坂头。唐光启元年(885年)王潮、王审知入闽时,又有大批中原谢姓军士随军入闽。据福建的一些谢氏谱牒资料记载,随王潮、王审知入闽的有谢彦时(正一)、谢淇、谢浩、谢文乐等人。谢彦时入闽时,“为左朝仪大夫,掌建州武夷冲佑观事,及致仕,偕弟正二公卜居是乡。”(柘荣溪坪《谢氏族谱》)谢淇随王审知入闽后“始迁古田,旋迁晓阳之地创立基业。”(福安晓阳《谢氏族谱》)谢浩为“兵马使,随王审知入闽;子雍,弃官居石床。”(古田石床《谢氏族谱》)世居河南光州固始县的谢文乐“唐僖宗时,公兄弟自大梁徙居杭州,再投金陵威武节度使。王审知闻公博学多才,奏辟为判官,挈家相随入闽。审知屡用公策,削平黄巢。及审知为闽王,公为王府长史,寓居邵武禾坪鹳树下,后徙居黄连镇。其子望,字汝标,孙彦斌,相继为黄连镇将。”(宁化、连城、松溪《谢氏族谱》)谢文乐后裔分布于闽西,后分衍到江西、广东。“黄巢之乱”时,唐文德六年(888年)进士、福建御史大夫的谢滔(字国珍)避乱入闽,迁居泉州、晋江一带;其后裔分布于闽南一带。唐末时,东汉山阴人谢夷吾的第三十三世孙谢肇(字景初)任福州太守,后因征蛮有功擢任为韵州刺史。闽粤兵士叛乱,谢肇被授予金紫光禄大夫、一等检校、户部尚书,领兵平乱;其子孙遂居福建,曾孙谢贞吉迁居邵武乌州。

五代十国时又有两支谢氏迁徙入闽:一支是谢安世孙谢致中唐僖宗时任左散骑大夫。他有9个儿子,其中季子谢英后梁时为古闽参军、节度使,留居福建。谢英的后裔分布于仙游、莆田、永泰等地。另一支是谢荫隆,“于后晋开运甲辰(944年)自豫章临川迁建昌军城,续以荒年,移居邵武水东坑”。谢荫隆的后裔分布于邵武、将乐、沙县、明溪、永安一带。

至宋代始,谢姓族人迁徙至广西、贵州、湖南、湖北、山西、福建、广东等省。皇佑四年(1052年),广西少数民族首领侬智高起兵反宋。宋仁宗任命狄青为宣徽南院使,宣抚荆湖南北路,经制广南盗贼事,率军平蛮。将军谢寄一随军出征。平蛮后,谢寄一有4个儿子;其中,长子谢仁福的后裔迁居福建、广东等地;次子谢仁寿定居广西宾阳县,其后裔分衍广西的来宾、马山、上、宜山等地;第三子谢仁双定居广西横县,其后裔分衍广西的灵山、贵县、钦州、平南、玉、陆川等县;第四子谢仁全定居广西全州冷水滩一带,其后裔分衍湖南等地。差不多同期,谢景温贬谪海南雷州,开基繁衍雷州谢氏一族。谢景温(1021-1097年),字师直,浙江富阳县人,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历任汝(河南临汝)、莫(河北任丘)二州通判、江东路转运判官,后因筑宣百丈圩,获罪降职,知涟水军。谢景温病逝雷州后,其第三子谢东望因守,留居雷州溪县槟榔村,其后裔分衍甘蔗园村、文昌县山湖村等地。谢景温胞弟谢景平,以及南宋时临高知县谢景惠、晋江人谢渥等人的后裔也相继迁徙至海南临高等地。

北宋的“靖康之变”之后,中原谢姓也与其他江左衣冠右族一样为逃避战乱或入仕等原因,大规模向江浙、闽粤以及一带南迁。蔡州上蔡(今属河南省)人谢克家为绍圣四年(1097年)进士。宋室南迁后,他寓居浙江杭州,高宗时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谢均兰从河南光州固始迁徙福建永定山前。宋理宗时(1225-1264年),礼部尚书谢宗贺之子谢琚,任邵武府知府,迁居福建。同期,殿中侍御史谢星(字林寿)贬居玉融州(今福清),致仕后隐居于平潭君山岚下村;其后裔称“东岚谢”,分迁于漳州、泉州、长乐、闽侯、福清等地。南宋末,谢受甫(字玉贤)由江西洪都迁徙福建顺昌水南等;宁化谢选春、江西雩都谢朴六(号新,祖籍福建宁化)先后分路迁入广东潮州府大埔县、梅州,为这两地谢氏的开基始祖。经过多次迁徙、繁衍,谢姓已遍布江南各省。其中又以浙江、福建、江西、安徽四省最多,有著名的江西兴国谢氏、浙江富阳谢氏、江西临川谢氏、江西信州弋阳谢氏、浙江台州临海谢氏以及福建的闽北谢氏、闽西谢氏、闽南谢氏、兴化谢氏等具有代表性的家族。

四川通江谢氏自称申伯第五十八世孙谢伯琳之后,在南宋理宗以前居于高安,后经湖北麻城孝感乡移居成都石磨子街,再迁通江犬道山鸡子顶女娲寨上桂花屋基(今瓦室镇桂花村);其后裔分衍四川的合川、遂宁埃山(土扁)华山冢、平昌白土坪、崇清瓦铨坪、尚溪,以及北京西庙冢、安徽、台湾、越南等地者。

至元代,谢姓在山西、河南、福建等地扩衍。谢毅的曾孙谢天吉曾任兵马大元帅,选尚公主,称驸马公,去世后葬于山西临骑东庄,其子孙也落籍为当地人。谢天吉后裔分衍于山西的万荣、大谢村、小谢村、谢村、大谢庄、东装庄、大甲村等地。其中,大谢庄曾有一座“七业堂”的谢氏堂,奉祀始迁祖的7兄弟。世居江南魏典农中郎将谢缵的第三十四世孙谢成迁居河南太康。 谢成后裔分居于太康县中的柏岗、谢家堂、潮庄、槐邱寺、谢坡等地,如今人口约有四万之多。元朝末年,宁化谢氏的谢万十二郎迁居龙岩上坪坞笼坑,为龙岩谢氏的开基祖。

明洪武四年(1371年),宁化一支谢氏移居梅县(广东);还有一支谢氏从自宁化迁居广东大埔,后移居广东东莞。洪武七年,谢伯六自江西南昌府丰城县筷子巷瓦屑墩迁居湖北黄陂西南乡共木岗;其后裔分衍湖北的孝感、大悟一带。明末,文天祥收复梅州后任命江西宁都的谢新(谢衡后裔)为梅州令。谢新之子谢天佑,定居梅州福乡。明末清初,福建武平一支谢氏迁入湖南汉寿,发展成为当地一大姓。

至清初,由于连年战争,中原一带人口流失过大,清政府组织大规模的移民。  山西洪洞等地谢氏回迁原为谢姓发祥地的河南。如,居住在今南阳市宛城区东西谢营一带的谢姓族人,便是清代洪洞县移民的后裔。他们最初居住的地方叫做谢营,雍正年间(1723-1735年)分为东、西谢营,其中西谢营便是他们的原居地谢营。谢营谢氏尊谢义为开基始祖。康熙年间(1662-1722年),陈郡谢氏的谢天元之子谢国训从湖南新陵县迁居四川岳池资马乡黎梓卫大庙山曾家嘴。其后裔迁居四川的合川县东里二甲石龙场、广安、龙洞沟等地,进而分衍为庞大族派。岳池谢氏以原以“天国朝嘉有,永茂芳平治”10字为字辈,后又增添“世泽钟灵运,宽仁德义长,玉树延先绪,荣华万代昌”20字为字辈。 同期,又有广东连平的谢子越率族人入川,初居简州西乡坝,后迁华阳老窑沟(今双流境内)。

谢姓族人迁徙至海外始于明代。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福建省长汀县人谢文彬,因取盐下海,飘泊至暹罗国(今泰国),留居该国,官至坤岳(学士)。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福建厦门海沧谢氏有人乘船南渡,到吕宋(今菲律宾群岛中的吕宋岛)谋生。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郑芝龙曾多次征召福建漳州和泉州沿海的汉人,其中有不很的漳、泉谢姓人加入拓垦行列。明末,广东、福建的一批谢姓人渡海上了台湾岛,居住在台南;以后,又有谢氏入居彰化、台北,苗栗。清代,有更多的福建、广东等地谢姓人迁居海外。约清康熙三年(1664年),郑成功在台湾任命谢贤为工官、谢岩为州官。郑成功、郑经父子治理台湾期间,有大批闽、粤的谢氏徙居台湾。迁徙台湾的谢氏多居于台北、台中、台南、基隆、新竹、高雄、花莲、澎湖、南段等市(县),有相当一部分人自称是叠山公(即南宋末爱国诗人谢枋得)的后裔。谢姓在台湾已为位居第13位的大姓。

如今,谢姓分布极广,遍及全国各地;主要郡望地有:陈留、陈郡、会稽、冯诩等;其主要堂号有:威怀、安晋、陈留、会稽等。其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72%,为当今中国第24大姓。

上一篇:范氏源流
下一篇:黄氏源流
网友分享

站内搜索
相关文章
中国林氏宗亲网推荐榜
  • 世界林氏宗亲总会世界林氏网马来西亚林氏宗亲总会泰国林氏宗亲总会柬埔寨林氏宗亲总会新加坡林氏九龍堂自治会雅加达林氏宗亲总会福建省晋江市闽南比干庙林茂光将军专栏中国林氏站长博客浙南寻亲归祖
    欢迎提供宝贵意见東井圓佛會超级品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