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广告位招租:13727944447

巫氏源流

作者:Admin  打印本页   更新时间:2009-6-3 1:17:21  返回首页

一、           渊源

 巫姓出源有五:

(一)巫为源于上古是以技能作为姓

在上古时期有一种以祝祷、占卜、祭祀为职业叫着巫师文》载:“巫咸初作巫。”巫咸是祝祷、占卜、祭祀这一职业的发明者。《汉书·郊祀志》颜师古注:“巫先,巫之最先者也。”《索隐》也载:“巫先谓古巫之先有灵者,盖巫咸之类也。”巫在古代被认为是上天的使者,上知天文,下通人事,是一个非常受尊崇的职业。《尚书·君爽》:“汤时有伊尹,假于皇天;在太戊时,则有伊涉、臣扈,假于上帝,巫咸治王;在祖乙时,则有若巫贤。”至夏、商时期,操持祈祷、占卜、治病的职业,渐成一种固定的职官,称为巫祝,或巫臣。《风俗通》载:“凡氏于事,巫、卜、匠、陶是”。 《氏略》说:“巫咸商卿,其后以官为氏。”

(二)巫氏为黄帝时的巫臣巫彭的后裔

   据《姓氏考略》载:“黄帝臣巫彭作医,为巫氏之始。” 巫彭是黄帝轩辕氏的大臣,《说文》说“巫彭初作医”, 曾奉黄帝之命与相君“处方盛饵,湔瀚刺治,而人得以尽年”,曾“操不死之药”以愈病,成为医学的开创人。巫彭的后裔以巫为姓。

(三)巫氏为夏少康帝高辛氏之支子,黄帝轩辕氏之裔。

一些《巫氏谱》载:其始祖叫巫乾,字曲烈,为夏少康帝高辛氏之支子,封巫为氏,以巫为姓,采郡于平阳(今山东省的邹县一带)。据《罗泌路史》载:巫人为高辛氏才子,显于唐虞,封于巫,乃帝喾之裔, 称八元、阏伯、实沈、叔戏、晏龙、巫人、绩牙、厌越、为虞布五教,与八恺称十六相 (作十六族)。传说:帝喾纳四妃;其,四妃訾管氏生挈。挈纳二侧室,一生2个儿子:阏伯、实沈;另一房生3个儿子:叔戏、晏龙、巫人”。巫人与巫乾似乎是同一人,帝喾的裔孙,也就是黄帝轩辕氏的后裔。

(四)由巫马复姓演变而成。

在周代的官僚体制中,有一种专门掌管养马并为马治病的官员,称为巫马,也就是马医官。巫马的后裔有的用先祖的官职名为姓,称巫马氏。巫马氏郡望鲁(今山东曲阜、泗水一带),以“鲁国”为堂号。春秋时期,有巫马施,字子期,也叫巫子期,是孔子的弟子,曾在鲁国为丞相。后来,复姓巫马又逐渐形成为单姓巫。

(五)甘人改姓巫。

甘人为神农氏首代炎帝嫡系。据《秘谱•古二》载:“炎帝第十二子祝犁,号德临,好耕善狩,为火正。时帝东方践位,西海不服,帝命第十子奔羊佐祝犁抚西镇天地,屯西河九曲。因善农耕、精架居,故以甘为记。因精耕而食充美,架居避凶得安。邦慕之,以甘部为尚,久而称之,则贯以甘姓为焉。” 夏禹去世后,的儿子夏启岐视伯益为异族,杀伯益,自立王位。甘人为此抱不平,支持有扈氏,反对夏启,遭到绝灭性镇压。《秘谱·古三十一》载:“人环公,甘国之君,取义抗夏被启败,国人多遭劫,杀几绝,焚至烬,破毁已荒,避灭,隐甘姓而从巫。” 其后裔也就以巫为姓。

 

巫姓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春秋元命苞·循蜚纪》载:人皇氏有巫常氏。《参庐纪》也有:列氏、丽氏、巫氏。据上古神话演义的《大禹治水篇》载:舜帝时代,江淮流域部落领袖叫巫支祁。他上彻天文,下通地理。大禹治水时,请教巫支祁,用“疏凿”的方法治理水患,获得成功。商时,太戊用巫咸扶佐朝政。巫咸修明政事,清正廉明,大修汤王之典,益行仁政,天下大治。巫咸去世后,祖乙帝赠封巫咸为征夷侯,并封巫咸之子巫贤为相。巫贤倡言行辞,治国有方,使诸侯信服。

巫姓族人最早生活在平阳(今山东省的邹县)一带, 以平阳为郡望地,也以“平阳”为堂号。

西周时,巫姓已为著名姓氏之一。周历王时,巫使蓝、巫宁远仕周从政。春秋时,巫显高(字仰峰)仕周,才略超群,官封靖边将军。巫针、巫钟仕于鲁隐公为重臣。巫子期为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为尝宰单父,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处以身之,而单父治,后转封东阿侯。” 巫妨为大医掌院。巫乐为晋大夫。巫如为使臣。巫屈(字有忠),才德兼优,仕楚共王,为周朝将军。战国时,巫阳为大臣;巫季为鲁国大夫。巫悦来(字效忠)以有机智勇敢,多谋善战,征边蛮有功,封为都尉。

两汉时,巫姓族人以山东为中心,向周边区域扩衍至山西、广西、河南、河北、安徽等地。汉高祖刘邦时,巫嘉随刘邦反秦。《元和姓纂》载:“汉有巫嘉,事高祖,善祷祀,所求辄应。帝以嘉能感召神祗,扶翊汉室,赐姓扶氏。” 汉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汉室赐巫嘉为扶氏钦师。北海人巫炎善“阴术”。晋代葛洪的《神仙传》载:“巫炎者,字子都,北海人也。汉武帝出见子都于渭桥,其头上郁郁有紫气,高丈余。帝召而问之:‘君年几何?所得何术而有异气乎?’子都答曰:‘臣年今已百三十八岁,亦无所得。’将行,帝召东方朔使相此君有何道术,朔对曰:‘此君有阴术。’” 于是,巫炎向汉武帝传授“阴术”。两汉期间,巫姓杰出名人不少。巫秉义在汉文帝时(公元前179~公元前157年)接申嘉屠为相;巫炎在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公元前87年)为附马都尉;巫都为汉代著名大儒,著有《养性经》等。

自西晋永嘉之乱始,为逃避战祸和灾荒,大批中原先民(后称客家人)陆续离开河洛祖地,向南迁移。东晋末年,刘渊在山西平阳称帝,建立前汉政权。加剧了中原汉民向南迁徙的规模与速度。不少巫姓族人为避难,改姓为许、柯迁徙异地他乡。山西夏县的巫暹率族人经山东兖州,辗转迁入福建剑津(今南平市东),为巫族入闽始祖。隋朝大业年间(605~617年),巫暹的裔孙巫昭郎率子巫罗俊,迁居黄连峒(今福建宁化县)。巫罗俊(582~664年),字定生,生于隋开皇二年(582年)。隋朝末年,因隋炀帝荒淫无度,朝纲败坏,弄得民不聊生。各地土寇也遍地蜂举,扰民伤民。巫罗俊挺身而出,组织民众起来保卫家园,建设家园。唐统一全国后,百废待兴,许多事还无暇顾及,全国还有许多版籍疏脱。当时的黄连峒也属于治理不及的边远之地。唐贞观三年(629年),巫罗俊自到唐太李世民的行宫上奏,主动要求把黄连峒纳入唐王朝版籍。他指出:黄连峒地广人多,可以授田定税。唐太十分嘉许巫罗俊行为,授予巫罗俊官职,负责管理黄连峒;并令他回黄连峒后继续开发建设。麟德元年(664年),巫罗俊世逝,葬于竹筱窝。乾封二年(667年),唐王朝正式批准黄连峒设镇。开元十三年(725年),黄连镇升格为黄连县,隶属汀州;天宝元年(742年)取“宁靖归化”之意将黄连县更名为宁化县。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县令王云迁县治于现在的宁化城关,将巫罗俊迁往嵩溪黄沙渡(现清流县域内)。为纪念巫罗俊开拓宁化疆土的功绩,在宁化县衙左侧建立土地,祀巫罗俊及其夫人塑像。清流县嵩溪黄沙渡巫罗俊旁,也修建“福潭院”专,春秋享祭巫罗俊。巫罗俊有二子:长子巫明甫,号忠和。巫明甫有一个儿子叫巫万宗,字和玉,号元本,袭阴职,迁居宁化石壁。巫万宗5个儿子,分衍仁、义、礼、智、信五大房派。巫明达无传。宁化巫氏成为南方巫姓的主要发源地。巫罗俊的后裔衍播至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岛、贵州、四川、陕西、甘肃、湖北、河南、河北、山西、沈阳、北京、天津、山东、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和香港、澳门、台湾以及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加拿大、英国、美国等国,形成庞大的南方巫氏家族。

隋末,巫暹的另一后裔巫彦徽迁居江苏句容县,为句容巫姓开基始祖。巫彦徽,字仲懿,福建宁化县双井巷人,隋炀帝时为太子舍人。句容巫姓累世簪缨不绝。裔孙巫及,字子光,谥文惠,宋时为端明殿大学士签书枢密院使。明代,句容巫姓的巫凯,性格刚毅而有智谋,历任都指挥使、辽东总兵官、都督同知。他守边镇30余年,威惠并行,使边境安宁。

宋代,宁化巫罗俊的第十三世裔孙巫志乾移居社福建上杭县金峰堡武溪村,后又迁徙至福建永定县溪南里及大溪口。永定巫氏以巫祈为开基始祖。永定巫氏不仅成为客家姓氏的一支主流,也是南方巫氏的一支重要支脉,其后裔播衍至福建全境以及海外各地。南宋初,原籍宁化的巫大一携七子迁居广东省韶关的曲江杨梅,为巫氏进入广东的始祖。巫姓进入广东后也逐渐成为南方巫姓的一支重要支系,其后裔子孙迁徙至广东省兴宁、大埔、梅县、五华、龙川、和广西、江西、湖南等地。

南宋末年,宁化石壁巫氏巫礼一房的后裔巫十一原居江西石城县中心坝,诰赐光禄上卿。他有3个儿子:长子巫千一,号龙岩,徵仕郎;次子巫千二(官名巫双瑞),字祥卿,号云岩,南宋淳祐十年(1250年)探花及第,招为附马,官任统理诸军都督府大都督,光禄上卿;第三子巫千三(官名巫必超),号雨岩,官授吏部宣读。南宋末,巫双瑞辞官还乡,建庙修斋奉佛。迨年,元兵陷京师后挥师南下。石城县的巫姓族人以及巫双瑞夫妇遭株连残杀。巫千三为存祀计,改同榜进士、姑父黄裕姓黄,逃过劫难。巫千三有3个儿子:长子黄日华,其后裔居石城县琴江镇兴隆村和观下乡罗口、袈裟湾等地;次子黄日新迁福建省建宁县花栅下;第三子黄日升迁广昌县赤水镇,其后裔遍及广昌、宁都等地。巫千三的后裔有一部分复姓巫,也有一部分仍姓黄。许多后裔奉祖牌二姓均祀。

明至清,宁化巫氏后裔继续向外迁徙。明末清初时,巫宗相率子巫福起从福建清流小基头移江西省石城县横江镇齐贤村屋埸湾,为屋埸湾开基始祖。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巫可宪,字济元,从宁化移福建建宁府松溪县乌石马; 巫可赋,,字锡予,移居福建瓯宁县豪村里仑下;巫成泰(字圣容)移居福建永安县将乐坑。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巫仕启从福建宁化县水茜乡里坑迁江西省永丰县龙岗镇表湖村谷树岭开基立业。巫仕缵迁居江西省永丰县藤田镇田心村。南方各省成为巫姓族人的主要集聚地。

从明代始,南方巫氏子孙,尤其是福建、广东的巫姓子孙也相继迁徙台湾及海外各国。据资料载:明末,祖籍福建永定县大溪巫俊渡海入台定居台南。清乾隆时期(1736-1795年),广东省普宁县罗溪尾寨巫周德,渡海来台湾经商,居住在现大社乡大社村保元宫庙后附近。宁化巫罗俊的后裔渡海入台的人数就更多了。他们在台湾开基立业,繁衍滋长。巫罗俊的神像被入台的巫氏子孙们当作保护神供奉。在台湾凤山市镇北里有一座“北辰宫”(俗称“巫王爷庙”),庙里有一对联写道:“ 北山临福地巍巍庙貌昭千古,辰宿列中央赫赫神威护万民。”如今,巫姓在台湾已成为名列第73位的大姓。迁徙海外的巫姓族人,大都为福建、广东两省的巫氏后裔。他们中除了少数是早年经商迁往之外,大都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为逃避战乱,流落海外的。迁居海外的巫姓族人大都集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如今,巫姓人口在全国姓氏人口排列中列第283位,占全国人口0.02%;其分布较广,遍及全国,以广东、江西、四川、福建四省最多,约占全国巫姓人口64%。

二、明与定居

东晋末年,山西夏县的巫暹率族人经山东兖州,辗转迁入福建剑津(今南平市东),为巫族入闽始祖。隋朝大业年间(605~617年),巫暹的第十九世孙巫昭郎率子巫罗俊,迁居黄连峒(今福建宁化县)。但宁化济村、巫高《巫氏谱》却载说:“始祖天生,居湖广长沙府博罗县,自楚移建昌,生三子。长子德益,于南齐永明元年(483年)自建昌移闽汀黄连峒(宁化古称)吾家湖(济村乡)传五世,裔孙罗俊,创建黄连镇,授为黄连镇将,被宁化巫氏奉为一世祖。”巫罗俊的后裔分衍各地,其中,第八世孙巫应的裔孙巫泰迁徙清流嵩溪;第三十二世巫三九迁居清流嵩溪,元至正三年(1343年)迁济村义昌源。(见宁化济村、巫高《巫氏谱》)另据粤东《巫氏族谱源流序》载:巫罗俊的第十三世孙巫志乾迁居宁化三都龙湖;其子巫一郎迁上杭胜运里。宁化巫氏巫仁一房的巫善继传至23世巫宣有二子:巫定郎、巫泰郎从宁化迁居清流嵩溪上坊。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巫万一的一个儿子由宁化迁居清流永得里畲石龙(石下);南宋建炎至绍兴期间(1127~1162年),宁化济村巫家湖的巫氏后裔巫显章迁居清流县草坪。宁化巫氏仁、义、礼、智、信五大房派中,有巫智一房的后裔巫万一迁清流县畲乡,巫信一房的巫宣的后裔迁居清流县里田乡田头村。

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巫宗贤从永安白水溪迁居大田东坂。

19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三明进行福建省重工业基地建设时,汇聚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一些巫姓族人也迁徙至三明各县参加建设,后落籍于三明市区及各县(市、区)。19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期,全省各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来到三明各地,一部份知青选调后留当地工作。

三、迁移

自宋始,宁化巫罗俊的后裔陆续处徙。其中: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巫千一迁广东曲江;其孙巫禧移居兴宁。巫千三迁徙广东大埔;其后裔分衍广东的平远、蕉岭、梅县等地,明时渡海居台湾,乃之侨居美国。巫罗俊的第四世孙巫礼的后裔分衍江西广昌;第十五世巫念移居江西石城堑头莲塘;第三十九世孙巫延成迁居江西石城石上里(后迁长上里);第四十世孙巫苏迁徙石城长上里白水下;第四十一世孙巫立客移居石城李家边;第四十二世孙巫可住移居福建建阳,巫可三自石城移居江西宁都;第四十三世孙巫成冬移居建阳,巫成钏移居建阳崇政里,巫成金移居崇安,巫成晚移居建阳中窑,巫成襄移居福建顺昌,巫成排移居四川嘉定府;第四十四世孙巫氏“邦”字辈子孙分衍福建的崇安、顺昌、建阳以及江西、四川等地。(见宁化济村、巫高《巫氏谱》)粤东《巫氏族谱源流序》载:巫罗俊的第十三世孙巫志乾迁居宁化三都龙湖;其子巫一郎迁上杭胜运里。传至第十七世孙巫大一徙上杭九泰。巫大一生七子,于南宋绍兴年间偕五子迁粤:长子巫仕聪、巫仕成居英德,第三子巫仕政居惠州,指点四子巫仕宗居潮州,第六子巫仕敬居曲江。台湾平阳《平阳之光》(巫氏宗亲总会十周年会刊)的记载与《巫氏族谱源流序》有些出入。《平阳之光》载:第十三世祖巫志乾,字大纲,号正先,授山西平阳府正堂,生于唐,居宁化三都龙湖。其子(十四世)一郎公,迁居上杭金锋堡武溪村。至十七世大一郎公,移居宁化乌村溪,生八子,于南宋高宗年间,与子入粤韶州、曲江、杨梅,为入粤始祖。长念一郎,名仕聪,移广东英德;次念二郎,名仕成,亦移英德;三念三郎,名仕政,移惠州;四念四郎,名仕宗,衍英德、归仁;五念五郎,名仕恭,居永定;六念六郎,名仕敬,,长子福(字忠厚),移嘉应州汤坑。又载:十七世祖仕猷,字福谦,原居宁化乌村溪,因潮郡生意,取道潮州府丰顺县汤坑南田都,病故后,其第三子念八郎肇基于此。再传十二世孙巫乃需,于清乾隆十二年迁台湾开基。另:《巫氏十一修族谱》载:巫子祥从宁化坤光(济村乡)迁往江西,定居长胜跃子排。

 

上一篇:高氏源流
下一篇:姜氏源流
网友分享

站内搜索
相关文章
中国林氏宗亲网推荐榜
  • 世界林氏宗亲总会世界林氏网马来西亚林氏宗亲总会泰国林氏宗亲总会柬埔寨林氏宗亲总会新加坡林氏九龍堂自治会雅加达林氏宗亲总会福建省晋江市闽南比干庙林茂光将军专栏中国林氏站长博客浙南寻亲归祖
    欢迎提供宝贵意见東井圓佛會超级品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