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广告位招租:13727944447

长盛不衰的九牧林氏与阙下林氏

作者:林义华  打印本页   更新时间:2010-2-18 0:06:07  返回首页

长盛不衰九牧与阙下

 分为九支各自发展形成许多林姓大,彪炳于史册林披九个儿子为:林苇、林藻、林著、林荐、林晔、林蕴、林蒙、林迈、林蔇,其后裔产生了许多著名支系及物,现择其要略分别述之于后

 九牧林苇后裔开基海南琼州林氏、福建莆田前埭林氏、广东揭东锡场林氏等林姓分支,产生了林环,林文等著名林姓名林苇生三子:林恕、林应、林惠。林恕生林逢、林通。

 林逢孙子林永在唐昭大顺年间迁往莆田前埭,其后裔称为前埭林氏。奉林永为前埭林的开基祖。林通迁居福清,其第四子林裕因为做官迁居琼州,开基琼州林氏。

 林永十六世孙林南陇于元代至正十三年(1353年)迁居广东揭东锡场,开基锡场林氏。今揭东锡场镇现有林姓人口三万多人,加上历代分布在揭阳、揭东、潮安、潮阳以及江苏、江西乃至海外的泰等地的,总人口约在十万人左右。锡场林氏以林南陇之父林梅轩为太始祖,以林南陇为始祖。

林梅轩字潜夫,林南陇字焯以,从林潜夫始,锡场林氏制定了十分押韵的48字的字辈谱: 潜焯功孟时景邦,世胤元兴文章。修齐伦美先以正,德盏道隆士乃贤。声应凤歧锡开泰,名实光辉裕必昌。纯举朝端永雄振,芳奕海宇耀茂长。

 光绪元年(1875年),揭阳林氏合建了八堂,并在辈序上作了调整,从德盛二字起统一调整为: 德蛊昭宇宙,西河垂典型。永元绳祖武,光宗显朝廷。 这个20字的字辈谱表达了林姓德耀海内、西河源流、光宗显祖等多方面的内容,读起来琅琅上口。

 林苇后裔唐宋时期默默无闻,到明代前期出了两位了不起的人物,一得状元,一取探花。林苇后裔在唐宋时期发展很快,但并没有特别有名的人物出现,到了明代,这支林氏出了一对兄弟进士,一位高状元,一位取得探花,令人不得不为之侧目,这对兄弟进士就是林环、林文。

 林环,字崇璧,明代莆田人。唐代九牧林苇后裔。自幼聪敏睿智,读书数遍即能背诵,孩提时代即下笔成章。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取得进士,在廷对名列第一,高中状元。初任翰林修撰,次年升侍讲,参与编修大型类书《永乐大典》,为书经总裁官。林环曾两次作为会试考官,所录取的考生多称其才。40岁时随明成祖朱棣北巡,卒于北方。是明代著名的诗人、理学,著有《徊斋集》。

 林文,字恒简,是林环的弟弟。与哥哥林环相比,林文可谓大器晚成。在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年)的廷对中取得第三名,考中探花,初授翰林编修。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预修《宣宗实录》成,转翰林修撰,升春坊谕德,兼翰林侍讲。正统四年(1439年)修《历代君鉴》成,正统七年(1442年)修《天下郡志》成,都得到了袭衣文绮的赏赐。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后,拜学士。天顺四年(1460年),林文请老退休,英宗对内阁李贤:"林文忠厚老成,不能放他而去。"留朝供职。明宪宗即位后,官升太常少卿,兼翰林侍读学士,再次请求致仕,得准归,时已年过古稀。林文虽年过七十,仍神清气朗,应对无滞。他待人以礼,来访者无论年龄大小,皆诚意相待。朝野士大夫经常登门求取诗文,林文慷慨赠与毫无倦色。其诗文体格温淳,自成一家,被缙绅推为醇儒。林文还工于书法,所题《张氏手泽记》,文翰皆至化境。高寿87岁,卒赠礼部左侍郎,谥庄靖。

 林环、林文之后,唐九牧林苇后裔渐趋沉寂。

 唐九牧二房林藻后裔开基厦门林氏、石狮玉山林氏、石狮东圆林氏、漳浦路下林氏等林姓分支唐九牧中,以二房林藻和六房林蕴的后裔最为昌盛。林藻并无子嗣,过继长房林苇第三子林惠为子,其后家世繁昌,迁衍甚广。

 林惠生六子:林俪、林翊、林翘、林翱、林翔、林翊。林翘生林知,林知生林搏,林搏生林文英,林文英生林伟,林伟生林悖,林悖生林励,为厦门林氏始祖,这是福建厦门一支林氏家所记载的厦门林氏开基以前的世系。但这个谱系存在严重问题,林知为宋神宗熙宁年问人,而从林披到林知仅隔四代,时间跨度却有三百多年,显见中间缺环甚多。虽然这支林氏先祖世系不太连贯,但其为林藻后裔应无问题,只是由于年代久远,先祖传承的具体情况已不甚可知罢了。

 石狮玉山林氏族谱把玉山林氏列为林藻后裔,其开基始祖是林翘的十九世孙林天锡。玉山林氏从十二世起,开列了16字的字辈排行: 基宏际式,正士文章。华国器树,德为根本。(名讳排行)贻孙谋燕,翼子诗礼。传家声簪,缨以显宗。(字辈排行)可以看出,这个字辈谱的讳行和字行对仗较为工整,正如一个人的名和字一样,一般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

 石狮东圆林氏创建予明代初年,奉林藻后裔林道惠为东圆林氏始祖,而从林藻到林道惠的远祖世系则已失其详。石狮东圆林氏从十三世起,字辈排行为: 朝经贤,克日安,邦载佑,和亨贞。后又续字辈谱为: 乔木蟠根大,深谷奇兰鲜。忠孝家声远,奕世子孙贤。 福建漳浦路下林氏也奉林披、林藻为先祖。

 据《漳浦县路下林氏族谱》与《平和县五寨埔坪族谱》记载,路下林氏出唐九牧林藻后裔莆田江口林氏分支,奉林披为一世祖,奉林藻为二世祖。林藻生二子:林爱、林戴。林爱生三子:林振阳、林珍谋、林朝阳。林朝阳的十四世孙林万一开基漳浦路下林氏。林万一有三子:大兴、大用、大梁。林大用有七子:子亨、子贵、子贤、子慕、子华、子德、子渊。 林子亨后裔居漳浦县各地。

 林子贵后裔居漳浦、龙溪、澄海等地。林子贤后裔居漳浦县各地。

 林子慕迁居平和县五寨埔坪社,其后裔有移居广东饶平县者。

 林子华、林子德、林子渊后裔居漳浦县各地。

 另据《唐九牧林氏族谱》记载,林藻无子,故收兄林苇之子林惠为继子,此已为九牧后裔所公认,而漳浦路下林氏族谱载路下林氏出自林藻之子林爱,显见有明显错误。或为路下林氏冒认林藻为先祖,近是。 林藻后裔福建平和崎岭林氏,家世繁茂,至今仍昌盛不衰 在今天的福建平和崎岭,林氏为当地著姓。据族谱记载,平和崎岭林氏系林藻后裔,先祖由晋江马平迁入南靖。

崎岭林氏的开基始祖是林文甫,系晋安林氏三十七世孙、林藻派下林惠二十世孙。明代洪武年间,林文甫带领他的四个儿子林宗兴、林宗荣、林宗茂、林宗昌,由福建南靖南迁距此数十里的平和县,居于崎岭。

林文甫长子林宗兴,从崎岭迁居长乐,生五子:丕盛、丕文、丕承、丕烈、丕显。

长子林丕盛于明代洪武末年迁居广东惠来县荷田社,生二子:实、辅。其中,次子林辅于明代永乐年间由惠来回迁福建漳浦县境内定居。长子林实生三子:真、宽、蕉,其中长子林真、三子林蕉由惠来回迁福建。

林宗兴后裔,从八世起,排辈字序为: 尔子克硕,郁懋名章。奕振滋光,丕赞乃宏。贻谋孔长,蕃衍炽昌。式昭猷训,德绍芳阳。

林实次子林宽一直定居惠来,至今已传十余世。从林宽之孙林德起,所排辈序谱为: 吾苍歧硕,自启名燕。奕世兹成,大缵乃弘

林德的十世孙林世铿,为广东惠来著名实业家。

 林文甫次子林宗荣,从崎岭移居饶平。其孙林大二于明正统年间迁居福建平和县。

  林文甫第三子林宗茂。列崎岭一世。他先后娶妻三人,共生六子,并收养一子。原配杜氏,生二子:志聪、志惠。志聪生六子:怀质、怀钦、怀政、怀忠、怀旺、怀兴。其中,怀兴移居广东惠来县。怀旺生三子,钦德、钦育、钦哲。钦哲移居广东惠州。十一世孙林介高于清代乾隆十年(1745年)移居台湾,十二世有多人迁居台湾,十九世孙林永安移居马来西亚。

以林宗茂为崎岭林氏一世祖,其子志聪分支的排辈次序为: 志怀钦天际,君真和藏介。继世增佳景,芳名永长春。 林宗茂二房曾氏,生二子:大荣、大华。大荣后裔自清乾隆至光绪年间,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 林宗茂继配曾氏生二子:大俊、大隆。所收养子为大辉。 林宗茂后裔,大荣、大华、大俊分支排辈字序,自八世起,与林宗兴后裔八世起的辈序相同,即: 尔子克硕,郁懋名章。奕振滋光,丕赞乃宏。贻谋孔长,蕃衍炽昌。式昭猷训,德绍芳阳。

 林大华生三子:时宽、时渊、时大。

林时宽生二子:林岩山、林西湖。

林岩山生林松。林松生二子:鸣凤、鸣鸾。林呜凤为林姓追远堂始祖。林呜鸾为林姓崇本堂始祖。

 林文甫第四子林宗昌,列崎岭一世,生子六人,

其中长子、次子于明代迁居广东惠来县,失名。

第三至第六子分别名叫林隆、林明、林文、林宁。

林隆的八世孙忠虾、忠厚移居台湾台北市。

 林明生二子:育、时。林育生四子:胜邻、胜佐、胜俊、胜杰,其中胜邻移居广东惠来,胜佐迁居广东潮州。

林文生四子:阳、随、澄、承,其中老二、老三、老四迁居广东惠来县。林宁迁居福建平和,生二子:长、盛。

 林宗昌第三子林隆和第五子林文,其后裔排辈字序相同,从十一世起为: 孝友成家本,忠贞报国恩。文章传继世,万代衍昌新。

林宗昌第四子林明后裔排辈字序从十二世起为: 国家时朝会,文士日隆崇。俎杜春秋重,衣冠世代弘。本原垂奕祀,支派衍庭堂。千载礼乐振,万岁经书颚。

 林藻后裔虽支派众多,然自宋至清名人寥寥,有案可稽之最有名的人物为宋初的林绪,谱称林藻六世孙,比干一百零四世孙。他在五代末避门杜世,非常羡慕陶潜、严光淡泊名利的处世方法,穷究古典,无心仕进,颇有时望。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下诏,荐举草泽隐士,州郡以林绪应举。诏书云:朕罗遗逸,崇奖风化,苟一善之可称,俾释巾而筮仕,以尔居闽越之俗,为邹鲁之儒,颇伤行藏,闻于乡党覃丽,泽往教州庠。特授将仕郎、本军教授。

 唐九牧三房林著后裔开基横州林氏等林姓分支 林著在任横州刺史时,一心为民,结果病死于任上。据莆田九牧宗谱记载,林著原配夫人方氏,无子嗣。林著死后,夫人方氏迁栖隐寺院居住,并将全部房产与土地舍施给寺院。但后来有人在续修族谱时,修改了原来的族谱,称:"著公终横州刺史,以田园舍入栖隐寺。夫人方氏生一子名患,移居横州。"看来,后世尊林著为横州林氏始祖者,当为林著从莆田赴横州任上随行的同宗人员后裔,为纪念林著而以其为横州林氏始祖。

 唐九牧四房林荐后裔迁居福州、德化、龙岩等地 林荐任韶州刺史,从莆田迁居广东韶关,生二子:林凭、林总。

其中林总迁居石亭。

林凭生林辟。林辟生林嵩、林文。其中林文迁居福州。林文的十世孙林震迁居沙县,林德迁居德化。

林德的曾孙千一郎移居漳州,千四郎移居龙岩。到千四郎的曾孙揆二、揆三时,林姓在龙岩已成为望族。

 唐九牧五房林晔后裔在四川繁衍发展 林哗到四川任职,由莆田迁居四川达县,生二子:林悫、林志。

林悫生五子:林辟、林庄、林兰、林蔼、林菁。

长子林辟生二子:林元载、林超勇。

五子林菁生林俨,迁居平阳

 林哗次子林志生林政。林哗后裔,从四世后即沦为平民,加之当时处于五代乱世,五代至宋400年间族谱失修,林哗后裔遂昭穆失序,明清以来林姓家谱自称为林晔后裔者多不可考实。

 唐九牧六房林蕴后裔开基山东荣成林氏、山东文登林氏、湖北黄冈林氏、安徽金寨林氏、台湾淡水林氏等林姓分支,出现了林尚清、林钦、林时、林积仁、林长懋等林姓名人林蕴后裔首先在莆田成为望族,兹简列林蕴后裔莆田世系(第一世至第二十一世)如下:

第一世林蕴

第二世林愿

第三世林邕、林同

第四世林文范、林文回(林邕子);林皓、林曼(林同子)

第五世林八及(文范子);林宗(文回子);林子年、林子羽、林子美(皓子);林尚素、林尚清、林尚闻(曼子)

第六世林元穹(尚清子)

 第七世林坤

 第八世林涣之

 第九世林世彰

 第十世林昆

第十一世林欣、林钦、林凯

 第十二世林敏(林钦子)

 第十三世林干、林离、林净

第十四世林辅(林干子)、林博(林离子)

第十五世林续(林辅子)、林时(林博子)

第十六世林盘、林釜、林鋈、林鋈、林墨(林时子)

 第十七世林雅(鋈子);林玉(鋈子);林伦、林仪、林备、林倡(器子)

 第十八世林伟(雅子);林显、林成(玉子);林子为、林子立(仪子)

第十九世林福(伟子);林进祜、林荣厚(显子);林过、林恭、林政(成子)

第二十世林迪(福子)

第二十一世林文德、林文亨
早在唐代时,林蕴后裔就有人渡海到达朝鲜半鸟,开基韩国海东林氏,奉林八及为开基始祖。

林蕴后裔在国内的迁徙和传衍在林姓的发展过程中更值得称道。在林蕴后裔莆田世系向其他地方扩展的过程中,林时是一个关键性的人物。林蕴的玄孙林尚清,曾在五代时任提刑按察使之职。他去世后,家境逐渐衰落,到他的十一世孙林时,才重振家声。

林时是林蕴十五世孙,比干一百一十三世孙,在南宋时曾任朝奉郎,是山东荣成林氏、文登林氏,湖北黄冈林氏,安徽金寨林氏,台湾淡水林氏的共同祖先,另在福建莆田、晋江、福清、宁化、永定,广东惠来、茂名,辽宁大连等地也有分支。

在林时的五个儿子中,长子林盘继父职任朝奉郎,次子林釜曾任资政大夫,其余三子皆以打渔为生。

 林鋈的五世孙林迪迁居福建福清。

林鋈的七世孙林一郎、林二郎、林三郎、林四郎迁居福建宁化,形成宁化林氏。

林鋈十世孙林千一(林五郎曾孙)迁居湖北黄冈,形成黄冈林氏;林千三,迁居广东茂名;林千四、林千六迁居永定,开基永定林氏。

林千一的儿子林万一迁居河南商城。

林千一的玄孙(林万二的曾孙)迁居安徽金寨,形成金寨林氏。

黄冈林氏尊林千一为一世祖,自林千一开始,排辈字序为: 千万兆正祖,朝碧伯辅应。廷春先天映,际开光大时。新祚从来远,承先启后生。本源同有养,宗泽保长存。

金寨林氏亦尊林千一为一世祖,自林千一开始,28字的排辈字序为: 千万兆,正世子端伯。 仕大朝文希,添一生启之。应景昌维英,承志兴作庭。

 林鋈生林玉,迁居山东荣成,被荣成林氏奉为一世祖。

林玉的八世孙林风毛迁居山东文登,开基文登林氏,亦奉林玉为一世祖。

 南宋时期,林蕴十六世孙、与林盘同辈的林直可(林于之子),始居广东的海丰、陆丰一带,生二子:长子林慎居于海丰,次子林严居:亍二陆丰。

林严后裔从二十一世起,排辈字序为: 广承昭世守,奕载会天伦。硕裔怀明德,宗和庆万春。绍业崇仁义,恒兴裕国琛。

林墨生林伦、林仪、林备、林倡,大约二十代以后,林仪的后裔林厚敦在明孝宗弘治十四年(1501年)由莆田迁居晋江。林厚敦自订立了从自己开始的林氏分支字辈谱: 厚近仰玉万,仁志文朝克。为维元丕振,奕世绍公.侯。诗书裕后仲,定立栋梁谋。 天恩高,祖功长,宗勋隆。国兴仕,廷法正,殿礼-盛。家传训,子贤孝,永富贵。 东光景象安,金宝满堂春。京邦瑞兆显,广大必登俊。禄星百龙昌,伟云辉德门。

 林厚敦的八世孙林文进于清代乾隆十年(1745年)由晋江迁居台湾淡水,林文簪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迁居台湾淡水,后在台湾淡水发展成为望族,被称为台湾淡水林氏。

 林蕴后裔还形成有福建浦城林氏、永春枣岭林氏等林姓分支世系。

林蕴的十世孙林雪始居福建浦城,开基浦城林氏。

至于枣岭林氏则奉林蕴后裔林陈保为开基祖。

林陈保生林静轩,又称林氏长孙。长孙生有四子,各房分散,其后裔各自排序。到枣岭林氏十五世,为成字辈序。清代咸丰八年(1858年)订立字辈谱,成字辈后按下列20字排辈接序: 联芳超祖德,统绪尚仁慈。才美启宗徽,传心通孝友。

林蕴后裔山东荣成林氏与文登林氏,自开基后多人名留史册,成为北方不多见的林姓大族林蕴十七世孙林玉(林时之孙),本以打渔为生。约在12世纪初,由于南方战乱,林玉携妻带子由莆田北螺村驾舟沿海北上,来到东海之滨(今胶东半岛荣成市成山角龙须岛)停靠定居,在这里建立了莆田林氏迁入荣成的第一个村庄,称为林屯。 成山角位于胶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水流湍急。林玉初来时带有二子五孙,由于生活所迫,五孙中只有林荣厚一人得以婚配,其余均未娶妻。

荣厚生一子,名叫林禄,曾任顺天芦沟桥巡检,家族渐有起色,其后便步入发展轨道。林禄有五个孙子,其中二人曾任知县,一人曾任户部清吏司主事。

林禄玄孙林凤毛(林玉八世孙)在明代任江南道监察御史、湖广布政使参议,迁居山东文登,开基文登林氏,亦奉林玉为一世祖。

林凤毛之长子林节高,字仰宸,号培吾,在明代任江南道监察御史、湖广布政使参议,晋封通奉大夫。

林节高之子林起宗,字长岩,清世宗顺治三年(1645年)进士,初任永平府推官,公正廉明,清守自持,一尘不染,民赖以安。擢江南道监察御史,足迹几遍江南,所访贫士豪强不可胜计。在访查过程中,每观士大夫之家,有异乡而称同族者,展阅卷宗,周知昭穆,心中十分羡慕。后又任湖广布政使参议,以病致仕。决心编修族谱,惜未能如愿。

其子林淇,继承先:延遗愿,于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完成了编修族谱的功业..并从文登林氏第十二世起,拟定20字为双名之上一字排辈字序:植光培钟汝,懋辉基钧治;乐荣增鉴法,树炳坛锡济。清末,

林玉十七世孙林懋以再续族谱,从宣统二年到民国十七年(1928年)历19年始成,将文登林氏分散在整个胶东半岛的各分支全部编入,共分八卷,并接续20字辈序:桂煜垣铨浚,楷烧尧镜清;本熙堂锦泽,朴焕在铭淞。 文登林氏经过明清数百年的发展,族人分散全县各个乡镇,并进而扩展到牟平、乳山、栖霞、威海、烟台、海阳、福山等地,在胶东半岛上建立了许多林姓村庄。辽东半岛、朝鲜半岛,甚至海参崴、西伯利亚等地,也有文登林氏播迁去的林姓族人。

莆田国清林氏亦是林蕴后裔,出现了林国钧、林光朝、林衡等林姓名人据明代文学家宋濂为国清林氏所写《国清林氏重建先堂记》记载,国清林氏也是林蕴后裔。 旧莆田县东20里有一座小山,名叫谷城。这里冈峦秀丽挺拔,林木苍润,山下汇为巨大的水面,号国清湖。国清湖最壮观时,一望渺渺无际,而波涛吞吐于风日云月之间。实在是胜绝之境地。

唐代忠臣、邵州刺史林蕴后裔,大理评事林元始自长城(今浙江长城) 掐丝珐琅鱼藻纹商足碗。掐丝珐琅技术在明代景泰年间日臻完善,成品多以蓝色为底,色泽晶莹,又被称为"景泰蓝"。 徙居湖上,五传为林睦庵,又再传为承奉郎林国钧。

林国钧,字公秉,宋代人。自三舍法罢,不再有仕进之意。宋高宗以其子曾任迪功郎、承议郎,赐绯衣银鱼致仕。为人乐善好施,以积阴德为心,听到乡邻有贫乏者,取资财派人送去而不让告知自己姓名。曾于东井建红泉义学,请本族子弟林光朝为师,置义田以赡四方从学之士。"东井之学,遂闻于天下"。年九十牙齿落后复生,因作亭名叫"回年"。有子二人,林充曾任南安军司户参军,林褒曾任建宁府司法参军。

林光朝,是宋代林姓大儒,字谦之,号艾轩。曾从陆子正为学,专心致志,通贯六经与诸子百家之学。一言一行必合于礼。自林国钧请其为东井义斋教师后,四方子弟从之学者纷至沓来,达数百人之众。史书上,"南渡后,以伊、洛之学倡东南者,自光朝始"。然而他未尝著述,惟口授学生,使之心通理解.还说:"六经发明之后,后世注解已经太多了,若再增加,便离真正的道愈来愈远了。"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光朝年五十中进士,历任袁州司户参军、左承奉郎、秘书省正字兼国史编修、著作佐郎、国子司业兼太子侍读。张说再除签书枢密院事,举朝不往祝贺,被出为广西提点刑狱,又移广东。时茶寇猖獗,自湖北、湖南迫广东,光朝自将郡兵,分统要害。朝廷迁其为转运副使,光朝以贼寇未平,留屯不去,连败贼寇。孝宗闻报大喜,说:"林光朝为一儒生,还懂得用兵呀!"加直宝谟阁,拜国子祭酒兼太子左谕德。淳熙四年(1177年),孝宗幸国子监,命林光朝讲授《中庸》,结果孝宗大为称善,当面赐金紫光禄大夫,几天后,又除中书舍人。后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婺州,以疾致仕,年65岁卒。

 林国钧以后,宗族渐大。原先所建宗祠在浣锦社,以林睦庵为宗。

睦庵有三子,长子叫林锡,为鼻头房;

次子叫林旃,为追远房;

三子叫林迁,为白沙房。

到南宋末期,仅这三房后裔已发展到十三世(林睦庵为第一世),共二百余人,遂重建宗祠,立林元、林睦庵、林锡、林旃、林迁等五人牌位,高四尺,宽一尺八寸,下设趺座。凡三房后裔卒者皆立较小牌位。夏至时,全族合祭于此。族人婚礼、冠礼及做官、游学、出入都来此祷告。

林迁九世孙林衡,字士衡,通达经书而有文采,曾在明初任比部主事,以宗祠规模狭小,与从子林厚建议宗长林伯济,重建宗祠。遂在林元故居建屋三楹,明代洪武初年建成。宋代林睦庵时,宗族已置祭田,后屡增至二千余亩。元代战乱以后,始陷于窘境。林衡为不使宗族散乱无闻,既建宗祠之后,又特请名士宋濂写文以昭于后世。

 林蕴后裔名人辈出。北宋中期的林积仁,革故鼎新,惠政于民,是林姓人值得骄傲的人物

林蕴后裔、五代时人林尚清,官至提刑按察使,为林蕴五世孙。林尚清生林元穹。

林元穹生林坤。

林坤生林涣之。

林涣之生林世彰。

林世彰生林昆,在北宋时为宣德郎,为林蕴十世孙,比下一百零八世孙。

林昆生林欣、林钦。

长子林欣,北宋时钦点翰林。

二子林钦,曾任参议之职。林蕴之后,从林尚清到林钦,所任官职轻微,至林积仁,始家声大振,余波至于南宋。

林积仁,字允美,林蕴后裔。他小时候就显出与别人的不同,长大后,身高七尺,宽额骈齿,声如洪钟。中绍圣四年(1097年)进士,任瓯宁知县。瓯宁县境内,山高林深,是一个地势险要的地方,百姓稍有不满则入山为盗。林积仁到任后,晓以人情。三年之间,瓯宁增加了一万五千多户。当时朝廷考课官吏,有"四最六善"之法,按此标准,瓯宁名列第一。徙为北海知县,河堤年年决口,积仁凿石挡水,自此以后,河患解除。任职期满后,北宋交子。交子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图为"交子"钞版拓本。 改提举河东路。河东经常遭灾,积仁发粮赈灾,救济饥民与流民,挽救了许多人的性命。特转中奉大夫,旋知平阳府,上任十几天时间,即革去弊病。后来转任京畿提点刑狱,平阳百姓都牵着他的衣服哭泣相送。靖康初年,以中大夫直秘阁再领平阳,百姓望着林积仁的马首而拜者纷至沓来,许多百姓画了林积仁的像端端正正地摆放在家中。后积仁进直龙图阁,充秘阁修撰,不久以病乞休致仕。 林积仁去世后,这支林氏复趋沉寂,到南宋末年,再度中兴,出现了林以辨这样的饱学大儒和林以顺那样的廉洁之士林积仁死后,林蕴后裔在北宋末年到南宋末年数百年的时间里一直默默无闻地迁衍,到了宋末元初,林积仁的后裔家声重振,有林以辨、林以顺这两位著名人物得到时人的推举和崇敬。

林以辨,字子泉。史载为北宋秘阁修撰林积仁之后。他的祖父林应成,字汝大,曾受学于理学名宿黄绩,并得到潘柄、陈宓的真传。

林应成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人物,宋度宗成淳中期(约1270年)与长子林栋同年登第,一时传为佳话。林应成历官宗正寺簿、宣抚司机宜,赵宋灭亡后隐居不仕。享年72岁。林以辨的父亲叫林栖,赠曲陶郡伯。林以辨通《易经》与《春秋》,尤精于《诗》。元仁宗皇庆年间朝廷下诏科举取士,以辨不求苟合,一心钻研程朱理学:福州、泉州一带的士人,争着聘他为师。时以辨方在泉山,一天急忙回归,未及一旬病卒,享年62岁。理学家朱方霆对他评价甚高,称他"明死生之际"等等。
林以顺,字子睦,《八闽通志》称其为林积仁之后,活动年代与林以辨同时。二人名中都有"以"字,字中都有"子"字,应是同辈堂兄弟无疑。林以顺在元代至治初年进士及第,任庆元尹。在以顺任职前,庆元发生了一件案子,有一个人把哥哥杀死并用钱收买了官府,未被法办。庆元到任后,重审此案,依法诛杀了杀人凶手。全县百姓拍手称快。改任浦江县尹,又改任台州路推官,在司法实践中均有所建树。后又任江西儒学提举、福清州知州,除福州路同知,致仕。享年81岁而卒。

 历经元代,至明永乐年问,林蕴后裔林长懋又一次兴盛,重振家声 林长懋,字景时,莆田人,唐九牧林蕴后裔。其父林献中,曾任泉州府训导。长懋于明成祖永乐三年(1405年)举乡试,任南昌教谕,升青州府教授。永乐十八年(1420年)任翰林编修,侍奉皇太孙(即位后为宣宗)读书。以谏狩猎,为太孙所恨。洪熙元年(1425年),明仁宗即位,林长懋升任郁林州(今广西玉林)知州。长懋是个大孝子,他的两个弟弟一为部属,一为临生,母亲孤独无依,因此以郁林州路途遥远,要求回京任职。仁宗以长懋曾为宫中同僚,超迁提拔,任其为中允。但仁宗在位一年即卒。宣宗继位后,长懋以正直无忌得罪权贵,被锦衣卫逮捕人狱,在狱中一呆就是十年,仍温习不辍。明英宗登基后,长懋遇赦出狱。调平乐通判,迁知沪州,清廉勤政,尤着意于学校,以贤能著称。奉敕升鹤庆军民府知府,后因母亲去世解官归丧。无子,年60岁卒于家。长懋居官,以恩信抚属下,自奉清俭。早晨和晚上,只吃盐菜,得"林盐菜"之号。为人刚正严明,豪气干云,没有共同语言的不与交往。 与同僚、朋友问稍有不合,当面指斥其过,可谓正人君子。性格乐观,喜欢读书,经常手不释卷,所作文章,质而有味。从各方面来说,林长懋称得上是做人的典范。

 林长懋以后,唐九牧六房后裔逐渐衰落,再无特别有名的人物辉映于世,直到湖北黄冈林氏三兄弟的出现,才彻底打破了这种局面。

 湖北黄冈林氏三兄弟是20世纪最有名望的林姓人物 在湖北黄冈县(今黄州市)白云山下的林氏家族,出现了在中国现代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林氏三兄弟:林育英、林育南、林育容。

湖北黄冈林氏是林蕴后裔,奉林蕴二十二世孙林千一为开基祖。

据林氏家谱载,黄冈林氏十九世林大生二子:林时西、林时朗。

林时西生林焱臣,林焱臣生林育英,为黄冈林氏第:二十二世,是林氏三英之一。

林时朗生林文卿、林俊卿、林协甫、林明卿。林协甫生林育南,是林氏三英之一。林明卿生林宝珠、林庆佛、林育容、林育菊、林向荣,其中林育容为林氏三英之一。

 林育英.(1897-1942),又名毓英、仲丹,曾化名林武、张浩、张植三、张至善、李福生、陈子真等。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赴苏联学习。1928年任中共湖南省委常委、职工委员会书记等职。1930年任中国满洲省委常委、省委书记,后因叛徒告密被日军逮捕,不畏严刑拷打,坚贞不屈。1932年初,被组织营救出狱。在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上补选为候补中央委员,后赴苏联,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1932年后,任全国总工会党委常委、海员总工会书记等职。1936年任中共白区委员会副书记。1937年2月中央军委决定建立援西军,由刘伯承任司令员,林育英任政委。8月,援西军改编为八路军一二九师,林育英仍任政委并出席了中共中央在洛川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1938年1月,林育英调回延安养病,改任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副书记。1942年3月5日病逝于延安,葬于桃花岭,终年45岁。

 林育南(1898--1931),又名毓兰、相拂,号湘浦、香浦,别名铁峦,笔名林根、若愚,是中国工人运动的著名领袖。他于1917年10月加入互助社,不久,发起组织黄社,参与新文化运动。1919年3月,与胡业裕等创办《新声》半月刊,抨击时政。5月,与恽代英等领导武汉"五四"爱国运动,为学联负责人之一。1921年加人中国共产党,任中共劳动组合书记部武汉分部主任。1923年2月,与项英等领导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6月,被派往广州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8月又出席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团中央委员。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任国民党执行部青年部干事,旋任《中国青年》编辑、主编,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书记等职。1927年1月,当选为湖北省总工会宣传主任,同年中共五大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任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党委常委兼秘书长。 曾与刘少奇等领导了汉口英租界工人斗争。后转入地下,曾代理中共湖北省委书记。"八七"会议后,领导湖北秋收起义。1929年任总工会代理秘书长。1930年化名李敬塘,到上海工作,曾与李立三、王明的错误作坚决斗争。1931年1月17日,由于叛徒告密在上海被国民党逮捕,押送南京,2月7日被害于龙华。临终前在刑场上高唱国际歌,英勇就义。时年仅33岁。

 林育容(1907-1971),原名林祚大,又名林育容,后以林彪的名字为世人所熟知。1925年在黄埔军校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南昌起义。历任红军第四军军长、抗日军政大学校长兼政委、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等职,与聂荣臻等指挥了平型关战役。1938年到苏联就医,1942年回,国。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东北局第一书记等职,是辽沈战役的主要军事指挥者之一。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中南军区司令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后野心膨胀,阴谋发动武装政变,篡夺中共中央最高权力。阴谋败露后,于1971年9月13日携妻叶群、子林立果乘飞机仓惶出逃,摔死在蒙古的温都尔汗。

 

唐九牧七房林蒙后裔分迁闽县、尤溪、福清、永福、德化等地,出现了林从世等名噪一时的人物唐九牧林蒙后裔也播迁到了许多地方,

以林蒙为第一世,其后裔主要支系有:

第二世林逊迁居闽县,为林姓居闽县之祖;

第十七世林至英迁居尤溪;

第二十三世林宣扬迁居福清,林宣进迁居永福,林三迁居德化等。

林蒙后裔最有名者,为北宋中期人林从世。林从世为福建长乐人,是林蒙九世孙,比于一百零七世孙。他乐善好施,因携家资远游,宋英宗治平年间至祖籍福建莆田,见本地钱氏女子在将军岩前修筑堤坝,没有成功,遂到附近考察溪水流向,选择在上杭温泉水口修筑堤坝,并捐资10万缗(一缗为1000文钱),时人称他为"林十万",而称这个堤坝为"林十万陂"。堤坝将要建成时因不胜潮水冲击而浸水。水至侯官,李宏筑木兰陂,才最终获得成功。当地人以堤坝之成,钱氏与林从世功不可没,故在陂上所立之祠,奉有钱氏、林从世与李宏三人的牌位,每年春秋时祭祀。

 

唐九牧八房林迈后裔开基厦门锦里林氏、锦园林氏等林姓分支世系,出现了林简言等林姓名人谱载,林迈任雷州刺史,由莆田迁居广东雷州。其妻李氏,生子林愈,为福建长乐林氏始祖,闽县、龙溪都有分支。

林愈生五子:林有滋、林有慎、林有嵩、林简言、林以贤。

长子林有滋居于长乐,次子林有慎居于安溪,三子林有嵩居于广东雷州,四子林简言居于福清,五子林以贤居于诏安。

 林迈十八世孙林天福迁居福建厦门锦里,开基锦里林氏,奉林天福为一世祖。

林天福十八世孙林振盛,曾在明代时任员外郎,迁居厦门锦园,成为锦园林氏始祖。其后裔在厦门锦园、寨内、后英三村以及台湾、香港等地都有分布,也有到菲律宾、马来西亚、缅甸等东南亚国家谋生的。现锦园林氏已发展到一万多人。

自林振盛开始,锦园林氏的排辈字序为: 振佛添敏华,乾恒岱仕启。尔世景君升,友笃衍荣宗。延庆扬祖德,祥徵奉福长。方显天培厚,锦褒奕祺昌。

林迈后裔林简言才情并茂,得免一族徭役 林简言,字欲纳,唐代福清人。谱称为林迈之孙。他在宣宗大中年间进士及第,时罗让为廉州主帅,简言奏记,请免除一家的徭役。罗让对他十分器重,说:"过去盈州的徐公以相国免除一乡的徭役,今福清林公以进士及第免除一族的徭役,不也是十分应该的吗!"后林简言累官至漳州刺史。 林简言之后,林迈后裔史迹不显,渐次衰落。

 唐九牧九房林蔇后裔昌盛,分迁仙游、永春、安溪、潮阳、惠来等地

 第二世:林思迁居仙游,为仙游林氏始祖。

 第三世:林保流始居永春。

 第九世:林常春迁居安溪。

 第十一世:林薄迁居广东新会。

 第十六世:林珠迁居莆田澄渚,林成迁居饶平,林盛迁居潮阳。

第十七世:林绍迁居潮州。

 第二十世:林震迁居尤溪,林文质迁居澄海,林文形迁居海丰。

 第二十一世:林棣迁居惠来。 第二十二世:林良其迁居潮阳。

第二十三世:林希孙、林文彬迁居惠来。

 林兢十六世孙林盛迁居潮阳后,支裔渐盛,形成广东惠来林氏。

    林盛在南宋嘉熙年间,曾任潮阳县尉主簿,遂迁潮阳。后林盛后裔成为潮州大族。明代嘉靖三年(1524年),从潮阳县地域划出惠来县,林盛后裔遂为惠来人。嘉靖七年(1528年),盛公后裔修建了惠来林氏祠堂,编修了林姓氏族谱,订立了字辈谱。所定32字辈序如下: 崇政明衍,文敬廷宗。仲永孔伯,朝邦国家。嘉熙登荐,官上左丞。绵延祜启,福寿康宁。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汕头林氏大宗祠续修林盛后裔林 氏族谱,并续后32字辈序诗如下: 仁才秉尉,科甲发祥。忠贞垂裕,曾献传芳。诗书则远,来源潮长。孝德有庆,统绪克昌。
我国东南沿海一带传统信仰中的海神"妈祖",历史上确有其人。她就是北宋初年莆田人林默,传为林蕴之后。随着宋代航海业的兴起,从福建莆田地区开始并逐渐蔓衍开来一种信仰--妈祖信仰,把妈祖奉为海神,烧香祭拜,求子求安。明清以后,妈祖甚至冲出国界,远涉亚洲、欧洲、美洲和澳洲各地,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海神之一。关于她的出生、经历、升天等等,无不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妈祖的出生地在福建莆田,但具体出生地点却有不同说法 妈祖林默,福建莆田人。生年有多种说法,前后相差三百多年,一般认为妈祖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卒年也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逝于宋雍熙四年(987年)九月九日。 妈祖林默在莆田的具体出生地点,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莆田县湄州屿,一种是莆田县贤良港。宋代的妈祖记载都一致认为妈祖生于莆田县湄州屿。如李俊甫《莆田比事》、丁伯桂《顺济圣妃庙记》、刘克庄《白湖庙题诗》等等。这些记载都没有谈到妈祖父林默像。林默即妈祖,福建莆田人。妈祖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神奇的传说,为林姓人之骄做。 母的名字及妈祖世系。明清以后的妈祖记载,许多也认为妈祖出生于莆田湄州屿,如阳思谦《泉州府志》:"神本姓林,世居莆田之湄州。"吕一静《兴化府志》:"天妃之神,本姓林,世居莆田之湄州屿。"张燮《东西洋考》:"天妃,世居莆田之湄州屿。"王礼《台湾县志》:"产后于莆田之湄州屿。"同时,湄州岛居民也认为当地是妈祖的故乡,各地的妈祖神像是由湄州妈祖"分灵"或"分身"出来的。 至于妈祖生于莆田贤良港之说,主要依据是莆田九牧林氏族谱。九牧林氏族谱在明代以前者均无存,现存九牧林氏族谱是明代乃至明代以后撰修的,且互相矛盾。因此,妈祖出生于莆田湄州屿应是不易之论。 比较一下各个时代的妈祖世系,便可以了解一些记载中妈祖出生地转移的过程。 宋、元时期记载中的妈祖,生于湄州屿林姓一般渔民之家,先祖世系不明,与唐九牧并无关系。元、明时期记载中的妈祖,有的认为林默的父亲为林愿,曾在五代闽地任莆田都巡检,林默为其第六女。明、清以后的妈祖记载,特别是林姓家谱中的妈祖记载,多认为林默为唐九牧林蕴后裔,具体传承关系如下:林蕴生林愿。林愿生林邕、林同、林圉、林赋。林邕生林文范、林文回,林同生林皓、林曼,林圉生林保吉、林保安,林赋生林崇、林嵩。林保吉生林孚。林孚生林惟悫。林惟悫生林洪毅、林默。这样算下来,妈祖林默为林蕴七世孙。 各种史书中,妈祖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林氏女"、"神女"、"默"、"默娘"、 "妈祖"、"婆祖"、"妈祖婆"、"灵女"、"林夫人"、"天妃"、"天后"等等,这些名字不是一时形成的,而是经历了几个阶段。中国古代,妇女无名,可谓通例。妈祖亦不例外。所以开始时一般都称她为"湄州林氏女"。林默之名,明代始产生。按照闽南的风俗,在女孩名字后加"娘"以示尊称,故有"林默娘"、"默娘"之称,当然这种称呼也只能是明代以后才有的事。 妈祖这个称呼也出现较晚,是民间的一种尊称。《陔余丛考》卷三:"台湾往来,神迹尤著,土人呼为妈祖,倘遇风浪危急,呼妈祖,则神披发而来,其效立应,若呼天妃,则神必冠帔而至,恐稽时刻,妈祖云者,盖闽人在母家之称也。"闽南方言中,"妈"是对女性年长者或德高望重者的最高尊称。妈祖死时虽不到30岁,称其为"妈祖"是表达对她的无比虔诚和敬重。 至于"夫人"、"后妃"、"天后"等称呼,则是统治阶级对她的加封。按照中国古代的天神信仰,天称皇,地称后,海次于地。地神与海神同嫁于天,故同为天后,或称地为天后,海为天妃,这其中也渗透着男尊女卑的观念。由于妈祖主宰雨水,又称其为"雨妈"、 "过水妈"。从妈祖的各种名称来看,也可知妈祖神通广大,深入人心。 妈祖的出世、生平到仙逝,无不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据史书和林姓族谱记载:林愿乐善好施,四十多岁仅生有一子,经常祈求得生。一次,他的夫人陈氏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南海观音给她一朵优钵花,花香四溢,陈氏忍不住就把花吞吃了。谁知不久就怀了孕,14个月以后,生下一名女婴。《莆田县志》记载:林默出生时"地变紫,有祥光异香"。有的资料记载:林默出生时正是傍晚,"红光射室,异香氤氲"。这种奇异的香味一里外都能闻到,而且经旬不散。 《台湾民俗大观》中有一个与上述记载颇为相近的妈祖诞生传说:妈祖是莆田湄州屿人,姓林。祖籍河南,世代任高官。其父林愿为人朴实敦厚,乐善好施,乡人都称其为"林善人"。一天夜间,林愿的妻子梦见观音出示一枚药丸,对她说:"家累世功德,上天当庇护家,吞此药,可得一女,济度天下苍生。"林妻服药丸后身体有感,怀孕,建隆元年三月二十三日晚,忽见一道红光,从西北射入,光彩夺目,香气不散,林妻俄而分娩,生一女。此女生后一个月内不曾哭叫,故称默娘。 传说中,妈祖自幼不凡。她天性灵异,不满周岁时,在褓中见到大堂上诸神的塑像,竞叉手作欲拜状。7岁就能独立生活。8岁入私塾,过目不忘。10岁梦香成佛,朝夕诵经。 林默13岁那年,有一老道士玄通,全身脏兮兮的,经常去林家化缘。默娘不厌其脏,每次都献以香茗,乐于施舍,玄通大为感动,传她秘法以超度世人。16岁那年,妈祖与几个姐妹到野外游玩,发现一座古井,井水明净如镜,忽然从井中出来一个神人,手捧铜符,其他女伴吓得四散而逃,惟有林默镇静如常,从容接过铜符,自此法力无边。民间还有与此相似的传说:默娘小时候常到街上玩,有一次在街上遇到一个老乞丐,负母讨吃,非常可怜。默娘心善,常给老乞丐一些银子。后来老乞丐送给默娘一个小木人,嘱咐她遇到危难时,用烟熏木人之背,便有解救之法。后来默娘母亲病了,她按照老乞丐所说的方法,以烟熏木人背,木人背上立即出现了"寻南山玄通道士"一行小字。她独自来到南山,碰到一尊酷似道士的石像,遂跪拜祷告,石像在其真诚祷告下变成真人,与之相见,赠以灵丹妙药。默娘回家后救了母亲。事后又从道士处学以天文星占、医学卜筮之法,于是巫法无边。 许多妈祖记载中都提到了妈祖在年轻时,就有一种游魂救父的能力。默娘有四个哥哥,往来海岛间为商。一日,默娘似若有所失,继而闭上双目,好久没有睁开。她的父母以为是风太大的缘故,急忙叫醒了她。默娘醒后,后悔地说:"为什么不让保全哥哥们的性命呢?"父母不解其意,但并没有深问。三天之后,三兄弟回到家中,哭诉海上遇难经过:前三日飓风大作,巨浪滔天,四兄弟在不同的船只上,最后长兄的船沉没水中。还说,当风初起之时,有一女子牵着大船桅索而行,渡波涛如履平地,可惜只救出三条船,随即离海升空而去,眼看着大哥的船沉没于惊涛骇浪之中。这时父母才明白,几天前默娘闭目而睡,是出元神救四兄长,其大哥不得救,是由于被母亲叫醒而没来得及救出的缘故。另外一个传说与此稍有不同:默娘自小温文尔雅,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姑娘。有一天她帮助母亲织布,忽觉困倦,伏机而眠。在梦中看见,海涛汹涌,巨浪接天,突然发现有一只船摇摇欲坠,船上水手已经翻船落水,正处于危急之中。她仔细一看,原来是父亲和两个哥哥。默娘急忙跳人海中,用嘴咬住父亲的衣服,两只手各抓住两个哥哥的手,奋力向岸边游去。途中忽然听到母亲的呼叫声,默娘回应,不想因开口而将父亲掉进海里,默娘也从梦中惊醒。醒后向母亲叙述梦中所见,母亲说梦情不足为信,但心中老为出海的丈夫及两个儿子担心。不久,默娘的两个哥哥归来,痛楚地述说了遇难的经过,父亲不幸身亡。默娘听后痛哭失声,自恨未能及时救出父亲。 传说中,许多人得到过默娘的恩惠。一次,默娘正在海边玩耍,忽然听到一个孩子尖利的呼救声。她寻声望去,只见一个孩子正在海浪中挣扎,于是随手从海滩上捡起一片破竹席抛人海中,腾身席上,向出事地点急驰而去,终于挽救了小孩的性命。闻讯赶来的人们都被这惊人的一幕看果了,默娘"神女"的美名遂不胫而走。又有一次,人们出海打渔,到天快要黑下来时驾舟返航。这时海面上忽然狂风大作,顿时乌云翻滚,海浪滔天,方向莫辨。正在人们一筹莫展之际,忽见海面上出现一道亮光。人们奋力向亮光划去,所有的船都安全靠岸。上岸后人们才惊奇地发现,默娘正站在自己家里的屋顶上,高举着明亮的火把。从此,每当暴风雨来临时,默娘便奋不顾身驾舟出海,抢救遇难的商船和渔民。而每当海雾弥漫或乌云密布时,她便站在屋顶上,高举灯笼或者火把,给人们指引航向。在平常的时候,她便为人治病。 妈祖终生未嫁,而且寿命较为短促。她28岁那年九月初八,对家人说:"明日重阳,欲登高,暂离喧扰尘寰,特先告别。"次日,默娘盛装,辞别家人。姐妹想一块去,默娘拒绝说:"此次登高,云程万里,诸位姊妹,请勿同行。"在和家人依依惜别后,默娘独自登上湄峰,如履平地,眨眼间升入云端,此时恍闻空中丝管韵协,八音齐奏,默娘在诸多仙神的迎接下奔往天际。 俄而彩云复合,不见了默娘踪迹。山是妈祖通天的神梯,至今在莆田湄州屿的山上还有她的"升天遗迹"。 妈祖死后,受到历代统治者的尊崇,被加封"天妃"、"天后"等称号 从妈祖短促的一生经历可以看出,她出生于一个平民之家,但自小聪明伶俐,后接受巫教影响,成为一名民间巫女,又从道教、佛教中吸收了不少教义和法术,成为当地著名的占卜者。最后因在海上抢救遇难船民,被龙卷风吹走,年轻夭折。 妈祖死后,常显 灵异,降福于民。乡民相率立祠祭祀,称其为"通贤灵女"。后来,随着妈祖地位的提高,妈祖信仰及于朝廷。从北宋开始,宋、元、明、清几个朝代先后有14个皇帝对妈祖进行了26次册封。 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给事中路云迪乘舟出使高丽途中遭遇风暴,八艘大船刮沉了七艘,独路云迪之舟未沉,急向天祷告,忽见一位红衣神女端坐于桅杆之上。慌忙叩头请求庇护。刹眼间,风平浪静。路云迪从高丽回国后,备述途中所遇,认为神女对自己有"再生之赐"。复命于朝,奉旨赐妈祖庙一块题为"顺济"的匾额。 自徽宗之后,历代皇帝加封妈祖变得频繁起来。宋高宗、宋孝宗、宗光宗、宋宁宗、宋理宗等连续五位皇帝对妈祖加封十多次,其中宋理宗宝裙二年(1254年),莆田与泉州一带大旱,谷价猛涨,男女老少早晚都到妈祖祠祷告,夜间梦见神女托梦说:"你们不要着急,米船就要到了。"本来广东一带的商贾,准备装米到浙江贩卖,忽然夜间神于梦中说:泉州一带缺米,米价昂贵,速往可得利。客商醒后十分高兴,认为有神女的指示定可获利数倍,遂满载谷米前往泉州。以至泉州粮船辐凑,百姓得以渡过饥荒,米价反平。百姓高兴,商贾闷闷不乐,说神女托的梦没有应验。百姓问其得梦之由,方才明白神女是为了拯救泉、莆二地的饥荒,不禁感叹神女的再造之功,纷纷烧香拜谢。宋理宗得知这件事后,诏褒封妈祖为"助顺嘉应英烈协正妃"。 当时渔民每造一船,必造一船模型,供奉在妈祖庙内,以求神灵保佑,航行平安。如山东长岛的海神娘娘庙,原来就供有几百艘船模,其中有许多为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成为研究中国古代造船史的重要材料。 元代,漕运改为海路,风险大为增加,海难频频发生。:勾了防止海难发生,只能求助于海神,这为妈祖信仰的迅速传播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妈祖保佑漕运畅通的场面时有传播。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以海神对海运的保佑之功,加封妈祖"护国明著天妃",元成祖大德三年(1299年),妈祖加封"护国庇民明著天妃"。从此妈祖有了"天妃"的称号。当时,对妈祖的祭祀已成为国家祀典之一。 明、清时期,统治者对妈祖的加封条目更长。明成祖在位时,三保太监郑和七次出使西洋,都把妈祖供奉在船上。永乐七年(1409年)郑和第三次出使西洋,还曾奉圣旨亲到湄州妈祖庙致祭。明成祖封妈祖"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并传旨派官祭祀,岁以为常。还亲自写了《南京弘仁普济天妃宫碑》碑文,盛赞天妃功德。 清代康熙二十年(1681年),妈祖显灵,助清军收复台湾,奏闻于朝,加封为"昭灵显应仁慈天后",从此妈祖有了"天后"的称号。妈祖封号最长的是乾隆年间的一次加封。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礼部尚书周煌奉命册封琉球。行至海中,飓风大作,船上绳索皆断,舟走龙骨触礁而折,船体进水,呼求天后保佑。忽然桅杆顶上亮起神火,水面上亦红灯万点,船上之人喜极而泣,大呼日:娘娘至矣!果有高髻而金环的美丽女子,指挥空中,随即风平浪静,似有人拽舟而行,不久,大船靠岸,舟人复生。周煌于次年请加妈祖封号,朝廷加封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天后",比孔圣人的封号还长。 妈祖信仰自宋代起源于东南沿海地区后,不但在国内得到广泛传播,而且远播海外 妈祖死后不久,由于人们的推崇,很快完成了由人变成神的过程,于是,人类社会的阶级臣属关系也带到妈祖信仰中来了。妈祖有不少臣属,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千里眼和顺风耳。如在台湾大甲镇的妈祖庙,正殿内供有两丈多高的妈祖像,在主神两侧一面供有金精将军,即顺风耳,红面红衣;一侧供有银精将军,即千里眼,绿面绿衣。至于妈祖为何以这两个小鬼作为配神,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殷纣王有两个神武的兄弟,哥哥叫高明,眼观千里,故名千里眼;弟弟叫高览,耳听八方,故称顺风耳。当周朝与商朝开战时,周人乱敲金鼓,顺风耳无可奈何。周人又在地上洒狗血,运用巫术消除了千里眼的法力。最后终于把高明、高览收拾了。但两人灵魂未死,又游荡于桃花山上,兴风作浪,无恶不作,后来经妈祖降妖,高明、高览看见妈祖美丽动人欲娶她为妻,彼此斗法之后,两兄弟败北,心甘情愿降为妈祖的男仆,充当助手和护卫。 大陆上最早的妈祖庙都是在莆田建立的。见于记载的妈祖庙最早的是宋代咸平二年(999年)所建的平海天妃宫,称"通灵神女庙"。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水师驻扎平海,缺乏饮水,后附近的泉水上涌,解救了军士之渴,施琅亲书"师泉"二字,竖立石碑,使此井成为该地重要的名胜古迹。 自通灵神女庙建立之后,莆田各地妈祖庙如雨后春笋,并很快波及周围地区。妈祖信仰遂后来居上,取代了四海龙王等的地位,一跃而成为当地普遍供奉的海神。元代漕运兴起之后,妈祖由地方上的海神逐渐发展为我国古代最大、最有影响的海神。从辽宁沿海向南一直到广西沿海,妈祖庙随处可见,有的还建在了内地,河南开封的朱仙镇、安徽的宿松、江西的景德镇,甚至贵州的镇远等内陆地区也建有天后宫。台湾岛内的天后宫不计其数。而且天后妈祖的职责也多了起来,不仅能够护海航、助漕运,也成为雨水之神、生育之神和战神等等。 澳门的得名与妈祖信仰有关。500年以前,澳门就建立了天妃庙。当地称为"妈阁"、 "妈祖阁"。人们直呼澳门为妈港,西人以此定名澳门。 妈祖在向国外的传播中,最早到了日本的琉球群岛。15世纪初,琉球群岛上已经有了妈祖庙。不久,长崎、神户,甚至北海道等地都建立了妈祖庙。这些妈祖庙除渡海到日本的华侨建立者之外,不少是日本人建立的,说明这些日本人也接受了妈祖信仰,而且具有特殊性和变异性,具有异国的特色。 中国不少侨民还把妈祖信仰带到了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和南亚国家。从明代开始以后,还传到了欧美一些国家。 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是古今林姓人中知名度最高的人物之一,他出自文峰林氏,也是九牧林氏开基始祖,唐代人林披后裔,但因资料或缺,林则徐出自九牧中的几房,今已不得其详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下面,铭刻着10幅大型浮雕,记录了自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争取民族解放的英雄事迹。其中第一幅是虎门销烟的壮丽场面。而主持虎门销烟的伟大人物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徐。林则徐出自文峰林氏,是唐代人林披的后裔,由于资料或缺,林则徐具体出自九牧中的几房,现已难以弄清。 文峰林氏大约在宋末由林高德开基。林高德曾中进士,其后家世衰微。至文峰林氏第十五世时,林榕山迁居福州,为福州支系始祖。林榕山之孙林学韬等居榕城,成为榕城支系始祖。林则徐为榕城第六世、文峰林氏第二十二世。 林则徐(1785-1850),清末政治家,鸦片战争中抗战派领袖。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埃村老人,又号埃村退叟,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市)人。他自幼聪慧,12岁即在府试中取得第一名。13岁中秀才,20岁中举人,1805年进京会试落选。回家后曾为私塾先生。嘉庆十六年(1811年),27岁的林则徐考中进士。初任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任翰林编修。在京期间,曾与龚自珍、黄爵滋、魏源等提倡经世之学。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林则徐出仕浙江,任杭嘉湖道员。道光十一年(1831年)任东河河道总督。次年升任江苏巡抚,兴修了白茆河、浏河等水利工程。1837年任湖广总督,时英帝国主义者疯狂向中国贩卖鸦片,危害极大。林则徐提出禁烟的主张,并在管辖区内采取了许多禁烟措施,卓有成效。 1838年,林则徐多次上奏道光皇帝,重申禁烟主张,指出如不立即禁食鸦片,将使中国出现"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的危急局面。道光帝于12月召林则徐进京,商讨禁烟事宜,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主持禁烟。次年3月,林则徐前往广州禁烟,宣布"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终始,断无中止之理",表达了坚决禁烟的决心。4月至5月,林则徐与两广总督邓廷桢一共收缴鸦片2万多箱,共计237万多斤。从6月3日到25日,在林则徐的亲自监督下,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了所缴获的全部鸦片,史称"虎门销烟"。同时林则徐积极筹备海防,招募义勇5000人,屡败英军。1840年1月接替邓廷桢任两广总督,同年6月,英军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见广东防守严密,乘隙攻占定海,北犯大沽。10月,因受投降派攻击被革职。1841年被派赴浙江,筹划海防。1842年道光帝以广东战败,被追究责任,流放到新疆伊犁,曾在那里兴办水利,开垦农田。1845年起用为陕甘总督。次年任陕西巡抚。1847年升任云贵总督。1849年因病辞职回家。1950年起用为钦差大臣,赴广西镇压拜上帝会农民起义,11月12日病逝于途中(今广东普宁),享年66岁。林则徐一生,不但勤政爱民,而且著述不辍。主要著作有《林文忠公政书》、《林则徐日记》、《俄罗斯国纪要》等,并曾主修《湖北通志》,撰《大定府志序》。所遗奏稿、日记、诗文、公牍、书札等,后辑为《林则狳集》。 林则徐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是中国人民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名字是中国近代反侵略斗争的一面旗帜。当年虎门的销烟池遗址,至今仍然保存着,供人们凭吊。人们为了纪念林则徐,还在销烟池附近修建了林则徐纪念馆,陈列着林则徐的政书、事迹和图片,这些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由林攒开基的阙下林氏与九牧林氏并列为莆田林氏的两个最大支系。在这两大支系中,阙下林氏虽没有九牧林氏迁衍广泛,但阙下林氏同样名人辈出,足可与九牧林氏相比肩 北宋末年,林攒八世孙林杞,生子九人,皆为知州,被称为"宋九牧"。 林攒开基阙下林氏以后,到北宋中期,才渐次中兴。北宋仁宗时的林杞是阙下林氏开基后名垂青史的最早人物。 谱载,林攒生三子:延鲁、延吉、延宾。林延鲁生林彝谏。林彝谏生五子:惟恭、惟正、惟肃、惟乾、惟宁。林惟正生林智吉。林智吉生林渥。林渥生七子:林放、林僖、林侗、林召、林先、林及、林尔。林及生三子:林杞、林朴、林植。林杞为林攒八世孙,生九子:景渊、景祜、景默、景辉、景大、景元、景贞、景亨、景瑞。 据《泉州府志》,林杞,字卿材,南安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历知康、雅、泰、淄四州,所任皆有德政。尤其在泰州时,修筑海堤,保护良田数千顷,使者上课为淮南第一。在淄州时,圭田每年收入之外按例输缣600匹,林杞说:"田地种植五谷,绢如何从地中产出?"却而不受。以光禄卿致仕。卒年90岁。林杞所生九子皆为知州,史称"宋九牧"。

林杞长子林景渊,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中进士,知惠州。招捕当地地寇,得到降诏奖谕。不久,请求致仕。晚年梦神人赠诗。一日,言于家人说:"我将朝真去矣。"邻居折简来说:"释老之道与孔子并无不同。"景渊打开竹简视之,整齐衣冠而卒。

林杞次子林景韦占,曾任泗州知州。

三子林景默,曾任寿州知州。

四子林景辉,曾任瓜州知州。

五子林景大,曾任徐州知州。

六子林景元,曾任邳州知州。

七子林景贞,曾任宿州知州。

八子林景亨,曾任华州知州。

九子林景瑞,曾任常州知州。

 在福建林氏宗祠内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对联:"唐代兄弟九刺史,宋朝父子十知州。"下联歌颂的就是林杞及其九个儿子。家谱中多称林景渊为林杞长子,但《泉州府志》则说林景渊是林杞的侄子。所以家谱中所载林杞九子或为林杞兄弟三人所生,后以林杞功名最著而把这兄弟九人全归为林杞之子。

 林景渊七世孙林发旺,在南宋理宗年间由大田迁入安溪柏叶,形成安溪柏叶林氏,奉林景渊为一世祖。

林景渊九世孙林则祖迁居广东揭阳,形成揭阳林氏。

 阙下林氏各个支派都有自己的字辈排行,如阙下林氏福建莲峰祖系32字辈序诗为: 乔木以若,其子尔毓。世序侯伯,邦国永长。贤良登进,鸿猷允升。天朝旌表,百代和平。

 再如,阙下林氏福建按察祖系28字辈序诗为:圣朝隆佥宪特恩,执法宽平传太史。祖德溥臬司遗爱,追思骏惠盛文孙。林姓南安郡望的形成,林杞家族的昌盛是其主要原因 南安(今福建南安)是宋代的一个县,因南安江而得名.在宋代时是林姓望族所居:艺地。郑樵《通志·氏族略》、王氏《姓纂》、张澍《姓氏寻源》等姓氏书籍把南安列为林姓的惟一郡望,查宋代以前南安林姓名人,只有林杞家族。因此,是林杞家族的昌盛才造就了林姓的南安郡望。

 与林杞同时或略晚的林姓名人林伸、林孝泽、林孝渊等,也是阙下林攒后裔 据《万姓通谱》载,林伸,字伸之,为林攒后裔。宋仁宗嘉袼年间中进士。宋神宗熙宁年间调永静幕官。内侍程防进屯田实边之策。朝议开旧河、新葫芦河于孟家口,遂以林伸为都水使者。沧、棣、景、德四州俱为工程所害。林伸开列工程利害上报朝廷,被追究连带责任,免职。但却受到百姓称赞。

林孝渊,字全一,《万姓通谱》称其为林攒八世孙,是林孝泽之兄。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进士,初任建州通判,又任泉州通判,清廉公正。军卒屡为乱,而信林孝渊之言,不敢胡为。提举市舶,曾按收舶货,主管官员按惯例取脑一匣以纳,孝渊厉声说:"公则为官物,私则为商货,何例之有?"斥之,把货物重入舶库。 林孝泽,宋徽宗崇宁年间登第,提举广东市舶司。有番妇拿了许多琼州特产,为子求官,得之。孝泽日:"我为朝廷使者,岂能以一商贾妇女,.而使朝廷废了二百多年互市形成的一贯成法。"上书力争,固持不遗。

 林孝泽家族在两宋之交可谓林氏大族,其子林析亦有名于时。 林析,字子方,为林孝泽之子。宋高宗绍兴年间登第。孝宗时知信州,裁骄兵,斥公帑,代输物力钱,百姓都十分感谢他。再调为江西运判。

  明朝时期,林杞后裔数度辉煌,出现了林士敏、林大猷等林姓名人 林士敏,名懋以(一说名世懋),以字行,莆田人,谱称为林析五世孙。其父林善同,字舜与,少好学,工于词赋,元末在钱山收院任职。院长(又称山长)按例在明朝初年赴京师,林善同以祖母年老辞,不久复上京,卒于途中。林士敏于明太祖洪武年间由乡贡人太学,一年之后署大理寺少卿,除刑部郎中,以上书言事被谪为南丹州吏。永乐初年起为南康府知府,一意损己厚人,以至于衣服都取之于家。后改为淮安府知府,比以前更加清廉。后以不防水患受到牵连,贬为南宁府镆铘巡检,辟为常州宜兴县教授。著有《芹边集》、《匡庐小稿》。 关于林士敏的先祖,有的资料称其为林耕五世孙,而林耕与林桥显非一人。据《中国人名大辞典》,林士敏为林耕五世孙。林耕,在宋朝景定初年摄惠州事。为政慈祥。曾有盗贼为人所获,送于官府。林耕问明原因,知贼为追于饥寒而盗,遂慢慢开导他,送给小偷钱三缗,并且放走了他。自此境内无盗贼之患。查林桥与林耕的生活年代,林耕活动于l3世纪中叶,林析活动于12世纪中叶,二人相差一百年左右。而林士敏活动于14世纪中后期,他与五世祖中间相差四代,理论上似为林析后裔更为合适。至于林耕和林栅的关系,可能是同宗,由于年代久远,后辈世系有所混乱。

 林士敏数代之后,又有名人显于世,即林士敏的曾孙林大猷。 林大猷,字子道,少有俊声。明英宗天顺三年(1459年)举乡荐第七,授新建教谕。善于启发学生,对待诸生尤有恩义。明宪宗成化十一年(1475年)迁国子监学录。关洛晋鲁的士人慕其学问和德行,执经从其游者达数百人,以至于斋舍都容纳不下。大猷给他们编了次序,以便轮番听讲。成化十六年(1480年)进监丞,尽剔旧弊,各种制NN2_--N。而大猷为学生讲学,越发勤勉,学生需按次允问。学生贫者给他们衣服,病者给他们医药,死者则亲自哭吊。丧事,或属其乡人扶之而归,或捐出俸禄为其买地,葬于京师。后又任翰林检讨,仍掌监丞事。年六十病逝。大猷士行端厚,学问广博,一时惊动京师,卒之日在朝士大夫及六馆学生无不深感悲痛和惋惜。

 林大猷之子林夔亦有名当时。他进士及第,拜户部主事。林夔之后,这一家族逐渐衰落。

福建安溪、同安金紫林氏自称为阙下林氏后裔,出现了林仲麟.林仲虎等林姓名人

据福建安溪林氏族谱记载,福建安溪、同安金紫林氏为阙下林氏后裔,奉金紫光禄大:矢林二二郎之父林一郎为一世祖。

谱称林一郎为闽林始祖林禄二十七世孙,在唐末时由福建永春迁至安溪,开基安溪金紫林氏。

林一郎的七世孙林仲麟、林仲虎是南宋中期著名的林姓人物。

林仲麟之子林美宗移居福建同安,形成同安金紫林氏,亦奉林一郎为一世祖。后来,安溪、同安金紫林氏还播迁到福建的晋江、福州、连江以及江西,浙江,广东,台湾等地。

林仲麟,字景仲,宁德(今福建宁德)人,倜傥有大志。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试太学第一。宋宁宗庆元年间与杨宏中等六人上疏救赵汝愚,权臣韩伲胄大怒,送毗陵编管,仲麟毅然不少拙。时有"庆元六君子"之称。

林仲虎,字景瞻,是仲麟的弟弟。宋宁宗庆元年间中武举,廷试第二,嘉定初年检详林桷出使北国,辟仲虎为部属。金人相邀与其单独会见,仲麟力辩不屈。在金人赐宴之日,正好是宣仁后忌日,仲虎秉礼坚决推辞,金人也没有办法。后上书言攻守之计,认为兵进则必成,触怒了当权者。后来宰相与执政复荐举仲虎,作为使者与金人议和,除右骑尉中郎将,充通谢副使,到了潍阳,听说淮西失守,遂未再北上。仲虎善为文,尤长于诗,所写有《百将诗》、《杂诗》行于世。

 宋、元、明、清时期,除九牧林氏与阙下林氏之外,游洋林氏、濂江林氏、陶江林氏等各支林姓,亦盛况空前,交相辉映,共同缔造了南方林姓的辉煌。

上一篇:林氏郡望堂号的来历
下一篇:揭阳是个“林半县”
网友分享

站内搜索
相关文章
中国林氏宗亲网推荐榜
  • 世界林氏宗亲总会世界林氏网马来西亚林氏宗亲总会泰国林氏宗亲总会柬埔寨林氏宗亲总会新加坡林氏九龍堂自治会雅加达林氏宗亲总会福建省晋江市闽南比干庙林茂光将军专栏中国林氏站长博客浙南寻亲归祖
    欢迎提供宝贵意见東井圓佛會超级品牌网